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说不尽的西湖龙井

茶叶香 发表于 2015-7-17 19:00:35 | 显示全部
 7月初,台风“灿鸿”来临之前,杭州正逢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西湖之畔,茶园滴翠,处处清爽,让人忘记了这本是炎夏的江南。

  两天的时间里,记者马不停蹄地上茶山、进茶馆,采访茶商、走访茶农,希望以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进一步了解著名的西湖龙井茶,以飨读者。然而,当落笔之后,再回顾此次采访行程,才发现,对于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茶都杭州以及其多彩而深厚的茶文化来说,这些文字,真的还远远不够。

  西湖龙井,寥寥数文,如何说得尽呢?

  茶人篇

  戚国伟:

  我是茶农,一生事茶

  手掌伸开,大拇指可以轻松地反贴到手腕上———“看看你能做到吗?”

  眼前这位诙谐的花甲老人,不是什么武林高手,而是杭州龙井村赫赫有名的老茶人、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他笑着解释自己大拇指能轻易反贴到手腕的“特异功能”:“这都是从小炒制龙井时练出来的。”

  出生于龙井的茶业世家,从小种茶、12岁开始炒茶,曾当面接受过周恩来总理的勉励,至今承担着国家礼品茶的生产任务,无论哪一条,戚国伟的名气在茶业界,都是响当当的,所以,他的各类传奇故事在网上屡见不鲜。然而,戚国伟却总爱说:“我是个茶农。”简单几个字,是他立志一生守护西湖龙井的情感所在。

  于是,在龙井村做龙井茶的50多载岁月,与“保护”相关的两件事让他记忆深刻。

  一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泛龙井”现象。戚国伟说,他当年四处出差,在广西看到了龙井茉莉花茶;在广东又见到龙井红茶……“无茶不龙井”的形势,让戚国伟深深感到保护品牌的重要性,西湖龙井这么好的东西,决不应该让其淹没在“泛龙井”的海洋中。

  1998年,戚国伟跟随农业部组织的“原产地”考察团前往法国波尔多考察。波尔多的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让戚国伟深受触动:“他们原产地产品概念有5个方面的要素,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地理特征、传统的加工工艺、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检测技术。这和我们的西湖龙井茶完全相符。”

  从那时起,“原产地保护”这个词一直被戚国伟挂在嘴边,并使他为之奋斗了十几年。

  作为政协委员提提案,作为茶人给政府写信疾呼,对西湖龙井实行原产地保护,渐渐在各方重视下推动起来。终于,《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规定西湖龙井产区主要位于西湖风景区和西湖区部分区域,共168平方公里;其中“狮”、“龙”、“云”、“虎”、“梅”所在的50多平方公里地域为一级保护区,剩余的为二级产区。“我们不希望仅仅三五年获得大的经济效益,却在三五十年后,失去西湖龙井这个珍贵的品牌。”戚国伟如是说。

  另一件让戚国伟最为挂心的事是国家礼品茶。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湖龙井就被选为国礼。统购统销结束之后,国家礼品茶的任务,落在了戚国伟的身上。

  “从1986年开始,国家礼品茶的生产加工任务,就由我们公司承担。”国家礼品茶,戚国伟一做就是30年。“每到西湖龙井的采摘时间,我晚上就睡不好觉。下雨会不会影响采制质量、寒潮来了怎么办、怎么保证西湖龙井的质量安全……”说起“国家礼品茶”,戚国伟言语中流露出的是他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以及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除了对国家任务的高度负责外,更多的是要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这脉文化的决心。

  经营龙井生意多年,戚国伟品尝过各类茶种,最后还是离不开龙井。现在的戚国伟,无论到哪里,身上总要带着那个装着龙井的玻璃杯。当记者好奇地询问他喝什么好茶时,他端起玻璃杯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都是些茶片茶末,制作精品龙井剩下的边角料。”

  戚国伟分享给读者自己泡茶的习惯:3克茶叶一杯水,一斤茶叶可以泡500杯左右。90摄氏度的水注入杯中,以三分之一杯的水量为宜,品茗以闻为主,先闻香后闻味;随后将沸水加入杯中注到八成,茶叶泡开,茶香自然四溢。

  商会篇

  用茶搭起一座桥

  在西子湖畔,一个粉墙黛瓦的二层小楼颇不起眼,进院之后却别有洞天:这里栽种着当年毛主席亲手采过的龙井茶树,旁边竖的是“狮、龙、云、虎、梅”几面西湖龙井老字号标志的大旗……这就是西湖龙井茶商会的所在地。以一个茶叶品种成立一个商会,放眼中国恐怕并不多见,西湖龙井却实至名归。

  作为杭州市总商会下面的一个分会,西湖龙井茶商会本着服务政府、茶商和消费者的宗旨,一做就是十余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商会秘书长赵宏权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责任”。“我们首先为政府部门服务,在政府与茶商、茶农之间搭建桥梁;其次是为50家会员单位以及10个以村为单位的经济合作社服务;再次是给消费者提供可靠信息,通过商会会员单位自律,规范经营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产品安全,让消费者在挑选龙井茶中有所知晓。”

  据介绍,西湖龙井茶品种大部分是前人留下的群体种,有着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等特征,最早的核心产区主要指西湖风景区范围内60平方公里的茶山、茶村,茶园面积7000多亩,也成为龙井茶的发源地。到上世纪末,龙井茶品牌已从原来的西湖核心产区逐渐扩大到西湖龙井茶“二级产区”、“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目前,浙江省已有18个县、市(区)定为龙井茶产区,茶园面积达110多万亩,年产值达38亿多元,直接带动近60万茶农得益。

  随着龙井茶在消费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市场上的龙井茶存在着区域混淆、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真假难辨等问题,很多消费者花了高价买到的西湖龙井茶却不正宗。同样被称做‘龙井茶’,有上万元一斤的,也有100元一斤的。消费者摸不着头脑,龙井茶品牌也受到冲击。”赵宏权表示,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作为龙井茶的发源地,是龙井茶的根与魂。如果核心产区的龙井茶出了问题,其他产区的龙井茶也会受到影响。“恢复‘狮、龙、云、虎、梅’老字号西湖龙井茶的意义和价值就突显出来了,这也是西湖龙井茶商会一直以来着力做的事情。”赵宏权说:“如果把整体的龙井茶比做一座宝塔,核心产区就是宝塔的塔尖,应该打造塔尖效益,二级产区的龙井茶则是塔中部分,适合中端消费者,而整个浙江产区的龙井茶作为宝塔的基座,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让更多的百姓可以喝到龙井茶。”

  茶馆篇

  青藤茶馆:守望西湖的时光

  如果到杭州,没游西湖,那是一种遗憾。如果到西湖,没有到青藤茶馆喝杯茶,也是一种遗憾。这是一位爱茶的朋友多年前对记者说过的一句话。这次走茶乡到杭州,终于有幸来到青藤茶馆。走进大堂,就被青藤的“气场”所吸引:一池弯月形的流水,在灯光的营造下悠远宁静,浮在水面上的朵朵莲花充满了禅意,旁边一把古筝静静地躺着……

  与传说中的一样,青藤茶馆的两位主人一位叫毛毛,一位叫清清。近20年前,这两位性格迥异的江南女子,因为共同的爱茶理想,在西湖边上让“青藤”发出了芽儿。“我们没有做太多调研,只是想把茶馆开到杭州最美的西湖边上。从想法到实施大概一个星期,‘青藤’就这样诞生了……”清清轻柔地说。

  “我们开茶馆是从兴趣出发,想通过一个场所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出来。”毛毛的一句话道出了真谛:“我认为做生意忌讳的是揣摩,你永远没办法一眼看透别人的品位。那么就从自己喜欢的着手,别人终都会被你的执着和用心感动。”

  青藤茶馆的布局也确如毛毛所说的用心用情。“杭州人守着西湖得天独厚,因此我们选择的位置都离西湖不远,茶客可以在茶馆感受到西湖的气息。我们也希望茶客在这里找到一点家乡的味道,于是我们的地面选用的是青石板,是我们的记忆中那种家乡石板的感觉。另外,我们这里的桌椅都是最传统的苏式家具,隼牟结构,也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毛毛介绍着茶馆选址、装修的种种想法。

  “青藤”经营的近20年,见证了国人饮茶习惯的变化。据说,青藤最初开张的时候,杭州大部分客人是只喝龙井的。随着杭州茶文化的普及,各种茶也都流通起来。比如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乌龙茶,有着很富裕的花形和果香,冲泡方法又比较讲究,一度很吸引杭州人;后来,人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细腻,又觉得武夷岩茶是最丰富、最有韵味的;再后来,人们注重养生,普洱茶又流行起来。身为杭州人的毛毛表示:“老祖宗的经验还是绿茶最好,尤其是西湖龙井茶,在我们茶馆一直有着非常固定的消费群体。”

  “青藤”一边经营着茶,一边也着力茶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其实茶在很多家庭是有传承的。比如小时候我们可能不喝茶,但爸爸泡的那杯茶你渴时也会喝一口,开始会觉得苦,苦过之后却是一丝回甘。当你长大了,这就是关于茶抹不掉的味道。”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爱茶,毛毛经常走进大学给学生们讲茶文化,在即将到来的暑期,青藤茶馆也有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茶文化夏令营,毛毛坚定地说:“只要我们能提供好的东西,相信更多的孩子会爱上茶。”

  虽然几经搬迁,青藤茶馆从5家浓缩到2家,但那一根根柔韧的藤蔓,却始终立定脚跟沿着湖滨一线蜿蜒,执著地不愿离开。“除了西湖边,哪里我们都不去。”——那是清清和毛毛用茶守望西湖的诺言,更是两位姑娘铭刻在西湖边的茶香时光。

  茶家乐篇

  十里梅坞蕴茶香

  来到梅家坞,正逢一场小雨后。作为西湖龙井主要原产地之一的这个村庄,虽然距离杭州繁华的城中心并不算远,但是因为背靠茶山,满目翠绿,再加上细雨的沁润,处处都是世外桃源一般美丽。

  在梅家坞,最吸引人的不是主干道两旁的青石板路、小桥流水,而是沿街蔓延而去挂满招牌的高高矮矮各色茶楼。梅家坞村党支部书记朱建鸣介绍,梅家坞种茶、卖茶和品茶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积淀,如今茶农更是升级为茶楼主,演变成著名的“梅家坞茶文化村”,特色“茶家乐”成为杭州市甚至长三角地带的一个农家乐招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梅家坞都一直被山阻挡在杭州的边上,交通并不方便。2000年,梅灵隧道通车后,杭州城市西进,梅家坞走出了山门发展起来。现在出村往北,穿过隧道,就能到灵隐寺、西湖和繁华市区;往南,则是宋城和钱塘江。过往梅家坞的车辆多起来,农家茶楼也成了规模。”朱建鸣说。

  别看这村庄当年交通不便,但也名声显赫了半个多世纪了。因龙井之缘,周恩来总理曾经五次来到这里。多数,他是陪着外宾来参观龙井茶的制作工艺、了解中华茶文化。有一次,在参观炒茶场时,外宾看见村民炒茶全凭手工,很奇怪地问为什么不能用机器取代。总理代村民回答,“龙井茶不仅是饮料,还是艺术品,要求色香味形俱全,一定要凭手工、凭经验炒制”。茶农的艰辛周总理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他询问,能不能将炙烤的柴火改为电加热,这一问,引出了一项改革:1961年,杭州锅炉厂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生产出适合炒茶的电炒炉,既保持了西湖龙井色、香、味、形的特色,又帮助茶农改进了炒茶条件。另外,每次来到梅家坞,合影时周总理总是将前排中间的位置让给外宾和茶农,自己却坚持站立一旁。

  如今,梅家坞的茶农中依然流传着诸多周恩来总理来这里问茶的故事,他们将珍贵的影像资料汇集,建立起梅家坞周总理纪念堂,作为这个村庄最珍贵的记忆,保存下来。

  也许是因为秉承了良好的传统,为外来游客介绍龙井茶,讲述梅家坞的茶历史、做茶、卖茶,并进行茶艺表演成为很多茶农的必备技能,茶坊茶楼更是应运而生。如今,160余家乡间茶坊带火了茶乡,每到新茶上市季节,游客可以亲自参与采摘,尽享茶文化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梅家坞茶文化村已然成为杭州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