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记录杭州梅家坞茶农的苦与乐

茶叶香 发表于 2014-4-18 15:19:40 | 显示全部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4月18日讯:俗话说靠山吃山,靠茶吃茶。茶农张灵是杭州梅家坞人,她说,这个村的人世世代代都是以种茶、炒茶和卖茶为生。而她也是从父亲那一辈开始,经营茶场就成了家里的主要产业。

   “天公作美,今年的气候看起来不错,新茶量很多,好像现在全村都充满收获的喜悦。”屋外,经过了清明的忙碌,采茶工们还在茶地里进行最后的采摘工作,他们头戴斗笠,花布行头,星星点点地散落于茶园;屋内,张灵正与母亲一起,耐心为刚下单订货的客户剥茶。

    采春茶的时节,屋内屋外,形成了这番景色。而整个梅家坞,总共500多户人家,2000多亩茶地,它为我们展现的正是江南春色中最为醉人的一幕。4月16日,《市场导报》记者来到张灵家的“及时雨”茶场,探寻行走于草木间的欢乐与忧愁。

    一年之计在于春

    4月16日,经过前夜里的一场大雨冲刷,整个村子清新翠绿,剔透的雨滴滋润着每一个新芽。此刻,16位采茶女工正乘上大巴车,从张灵家的茶园回到自己的江西老家中。从这天开始,张灵家采春茶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而就在前几天,张灵一家还为采茶和炒茶忙个不停。

   “采茶工们每天都要在早上6点钟左右就出发去茶园采茶,晚上大约6点钟回到家里,每天工作11小时。”张灵的丈夫炒茶、卖茶两头顾,因此采茶工的生活起居自然落到了她肩上:“斗笠、雨衣旧了,要换成新的;还有拖鞋、毛巾、牙刷、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样样都不能少。最重要的是做饭,每个人都要保证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实际上,春节过后,茶农们就开始忙碌了。“过完年就得清洗、翻新旧机器,采买采茶用具。”张灵总说,这段时间是茶农们最“心力交瘁”的时刻,“高山怕雪,平地怕霜。茶农们总担心会有倒春寒,刚长出的小芽一夜间就会全军覆灭,所以我们也总战战兢兢过3月。”

    冬天气候干燥,地里干了就得用水管引着山上水塘里的水,再一亩一亩地灌溉。茶园面积很大,所以春节的时候就得联系好采茶工。“过年都要给她们打电话拜拜年,约好春茶开采了要来我们茶场。”张灵说,采茶时,大家是雇佣关系,但她总会捎一些茶叶送给采茶工;闲暇时,大家都是朋友,不仅一起吃饭聊天,还互相琢磨怎样泡茶最好喝。她们虽然忙碌,但仍乐此不疲。

   “今年气温稳定,收成好,普通农户家里都能收到三四百斤,家家户户都乐得不得了。”前几天,张灵一家还忙得连吃饭都没有时间,有时候炒茶叶要到半夜两点的样子,现在采茶过程差不多结束了,突然闲下来让她有点不习惯。“我看见整个村子的人都跟我一样累并快乐着,所以特别满足。”张灵一边剥着茶叶一边说。

    艰辛曲折的种茶路

    张灵是当地人,因此她是看着梅家坞龙井茶与自己一路成长起来的。

    前几年,机械生产还没有普及,每到春茶开采时刻,茶农们就开始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摘下的新茶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摊开晾放后,就要进行筛选、杀青。”

    所谓“杀青”,是处理龙井茶的初道工序,主要是经过高温处理抑制发酵,使茶叶保持固有的绿色,同时减少叶中水分,便于进一步加工。但这对于当时全部依靠手工制茶的梅家坞茶农来说,是最辛苦的时候。用张灵的话说,那时的自己就像一个机器人,早就不知白天黑夜,每分每秒都要面对锅子炒茶。

   “刚采下的茶叶如果来不及杀青,不多久就会变红,那时候都是全家一刻不停地加工,但人力终归有限。”张灵说,当丈夫与自己轮番上阵熬过一个通宵,总要累得睁不开眼,但天亮后,一筐筐新鲜的茶叶又不断被送回,为了多赚钱,他们当起了杀青“机器人”。和整个村子的人一样,他们24小时时刻不停,因为只有以这样的速度,才能勉强跟上春雨后茶叶生长的脚步。

    相较于几年前,有了机械杀青后,茶农们的制茶生活有了很大变化。虽然每年四月天依旧忙碌,但至少不用再每个日夜持续工作。

    然而,茶农们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去年入夏以来的持续高温,也让整个村子的农户都慌了神。“那时每天都是40度的高温。为了不影响第二年的茶量,我们自己铺浇地管灌溉,一些位置比较偏的角落水过不去,我们就人工挑水浇树。”为避免茶树被烫伤,茶农们必须在夜晚出动,常要忙到凌晨才匆匆赶回家。

   “好在最后来了一场及时雨,如同我们的店名‘及时雨’一样,幸运地保佑茶地的旱情不再加重。”秋天,张灵家的茶场重新发芽,加之冬季的合理管理,今春早已恢复元气,酝酿着收获的满满幸福。

    以茶会友的大家庭

    在梅家坞大大小小的茶农家里,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茶铺,他们经营着跟村子有关的一切玩意儿,茶叶茶壶,甚至是土鸡农家菜。然而无论是此刻正在炒茶的大师,还是沿路开农家乐的茶农,又或者是店铺里卖茶的大姐,都不如张灵与我们来得“亲近”。

    有人说,与茶农交往根本不必设防。你睡的,一定是他家最好的床铺。你吃的,一定是他家平时舍不得吃的美味。你喝的,一定是他家自酿的粮食酒,还有珍藏多年的龙井茶。因为他们不仅是爱茶之人,还一直坚信茶迎八方客的道理。而张灵,正是这样的人。

    在成为一个全职茶农之前,张灵只是一位茶叶博物馆讲解员。因为家庭环境影响,她与所有爱喝茶的人一样,她慢慢接触、尝试并认识了各式各样的茶叶,了解中国茶文化、探索龙井的茶故事也逐渐成张灵平日里的最大爱好。

   “我做茶博讲解员时,接待过许多文化名人和茶叶爱好者,平时最后都因相同爱好成为了朋友。他们不仅每年光顾我的茶叶铺,还经常在网上品评茶叶,交流经验心得。”张灵回忆说,这样的圈子让她的生活变得充实满足。

    随着张灵成家有了孩子,经过一番考虑,她放弃了讲解员的工作,自得其乐地全身心做起茶叶生意。

    张灵的家不在主干沿线,必须走岔路转两个弯才到。所以她不像有些茶老板只想着低买高卖、赚钱回本,她把家中客厅装修成古色古香的风格,墙上更刻出了描绘“吃茶”的简短诗句。“我喜欢在家中摆上一壶茶,让来往的客人能坐下来一同喝喝茶、谈谈天,分享几句品茶的味道与玩茶的乐趣。”

    梅家坞沿路开农家乐的茶铺很多,而像张灵这样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农户更需要亲朋好友与老客户的推荐。“我每做一笔生意自是开心,如果能结交上爱茶人会更让人高兴。”张灵说,茶铺生意并不像采茶那样快进快出。而她提供一个小场所,与老友一同品茶分享,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梅家坞与龙井,交汇的感情

    看着一边剥茶叶,一边与记者悠哉闲聊的张灵,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散发出如好茶一般的内涵和韵味。无疑,对于爱茶之人来说,她的生活能带给大家了解茶、认识茶、购买茶的绝佳乐趣。也正是这样一个个寻常的梅家坞茶农,组成了这一最贴近百姓的茶园。

    说起龙井,张灵与全村人一样,都对茶有着浓厚的感情。

   “在浙江一带流行的采茶舞曲,这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能哼上几句,就像是茶谣一样,帮着我们述说生活与情感。”张灵说,梅家坞正是采茶舞的发源地,当年作曲人周大风为了写好这首歌,在这住了整整两年。后来经过总理改词,使得“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红遍了整个中国。

   “你看茶园里,很多上了年纪的茶农,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朴实的笑容,而他们在茶场里忙活的劲头,一点儿都不输给年轻人。这就是采茶人的生活,富有江南的独特风味,或许周总理当年正是体验过茶园生活,才能让歌词改得真实贴切,美丽动人。”

    张灵的小儿子今年还不到5岁,对于成长在茶乡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是与茶一起度过的。“他现在俨然变成了小茶农,没事儿就喜欢在茶地里挖土、摘茶,看着大人们炒茶,他也要一显身手,说要帮家人干活。”

    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村里每户人家的孩子小小就练就一身制茶本事:“我们这儿,四五岁的小孩都能采茶了,上初中的,基本上都会炒茶。”张灵说完会心一笑。

    看着一边剥茶叶,一边与记者悠哉闲聊的张灵,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她骨子里散发出如好茶一般的内涵和韵味。无疑,对于爱茶之人来说,她的生活能带给大家了解茶、认识茶、购买茶的绝佳乐趣。也正是这样一个个寻常的梅家坞茶农,组成了这一最贴近百姓的茶园。

    离开梅家坞,路边的茶地里依然有零星采茶工的身影。我想,或许只有真正体验了茶农生活,才能知道他们与龙井血肉交汇的感情。因为有茶,他们的生活不再单调,这些被暗暗的香、淡淡的甜充盈着的生命,正迎着阳光与春风,绽放出勤劳朴实的花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