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简洁模式
高级模式
快捷导航
登录
|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
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小贤设计
搜索
本版
帖子
群组
用户
门户
Portal
茶叶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茶叶资讯
十大名茶
广播
Follow
名茶分类
茶叶文化
紫砂壶区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群组
Group
家园
Space
应用
Manyou
排行榜
Ranklist
= 亮茶 =
= 玩茶 =
= 说茶 =
= 悟茶 =
= 曝茶 =
= 名茶论坛 =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信阳毛尖
君山银针
武夷岩茶
安溪铁观音
黄山毛峰
都匀毛尖
祁门红茶
六安瓜片
绿茶
红茶
白茶
黄茶
青茶
黑茶
花草茶
地方名茶
加工茶
饮茶习俗
茶艺茶道
茶史渊源
茶文茶诗
茶与名人
茶马古道
茶叶产地
茶人致富
茶与健康
茶人茶事
茶风趣语
紫砂壶收藏
紫砂壶评审
紫砂壶动态
紫砂壶保养
紫砂壶泥料
紫砂文化
紫砂加工
亲爱的 ! 游客
登录
登录后, 更精彩哦!
注册
设置
帖子
收藏
好友
消息
提醒
积分
退出
提醒
消息
快捷
颜色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门户
Portal
茶叶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茶叶资讯
十大名茶
广播
Follow
名茶分类
茶叶文化
紫砂壶区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群组
Group
家园
Space
应用
Manyou
排行榜
Ranklist
资讯
茶叶资讯
十大名茶
茶农产品
微评论
黑茶
一言堂
茶播报
藏茶室
煮茶志
晒宝斋
淘茶坊
红茶
通器会
茶道场
悟道斋
茶三友
茶农风采
茶农动态
绿茶
高山茶
铁观音
普洱茶
大红袍
白茶
龙井论坛
乌龙茶
红茶论坛
绿茶论坛
花茶论坛
白茶论坛
茶叶知识_茶文化_茶艺_茶道_茶叶加盟_茶叶批发_普洱茶_铁观音_紫砂壶
»
茶叶论坛
›
= 名茶论坛 =
›
(西湖)龙井论坛
›
人世的龙井
茶叶香
论坛元老
主题
粉丝
好友
TA的主页
加为好友
发短消息
人世的龙井
茶叶香 发表于
2014-4-12 22:22:30
|
显示全部
三月刚过,龙坞桐坞村里的茶农们就开始跃跃欲试了。当地的茶农们说,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要蹬掉被子了,村民们就要上山看看茶树有没有冒出芽尖。如今已列入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若光有上天的阳光和甘霖的垂青,也浸润不出“西湖龙井”。想成为“西湖龙井”,必要经历人世的艰辛。
身体周刊记者 顾文剑
实习生 陆兵
时间倒回20多年前,张建芬住在钱塘江边上的村子里,樊生华生在龙坞的老焦山桐坞村里。在决定娶张建芬为妻前,樊生华问了媒人一句,那江边的张建芬会采“旗枪”吗?
当温煦的阳光唤起潜藏了一个冬天的生命时,茶树的枝丫便绽放出了芽头,像是古人行军作战时那面威风凛凛的军旗。于是,展开的叶片便成了一面旗帜。这种变化在春天似同燕羽。
在浙江省杭州市的龙坞,当地人将“西湖龙井”称为“杭州旗枪”。它是“西湖龙井”的土名,也是它的前身。
土归土,茶农的愿望像是春日的泥土,既小心翼翼,又厚积薄发。待到每年的清明前后,满山的茶树便成了一支得胜的军队。至少在樊生华的眼中,满山的茶树有着类似于军队的壮阔。
初春的“茶忙节”
3月刚过,龙坞桐坞村里的茶农们就开始跃跃欲试了。当地的茶农们说,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要蹬掉被子了,村民们就要上山看看茶树有没有冒出芽尖。
如果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丈量,日平均气温连续10天超过10摄氏度,那么第一批的西湖龙井就将出现在市场上。持续走高的气温和茶农们的活跃程度一直成正比。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区地跨北纬30°20′-30°20′,为中国绿茶黄金产区带的正中位置。
由于龙井茶园东濒西湖,南临钱江,三面群山环抱,既可吸纳南来的和风细雨,又能抵挡寒流侵袭,山坡谷地,密林遮蔽,遂成就了西湖龙井的天地之灵气。
桐坞村就位于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二级保护区。
2001年7月,浙江省杭州市确定了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保护范围,在共计16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一级保护区主要分布在狮子峰、龙井、灵隐、虎跑、五云山、梅家坞一带,也就是闻名遐迩的西湖龙井“狮、龙、虎、云、梅”传统五大字号。
虽然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所产出的茶叶统称为“西湖龙井”,但在清明品茶季节,人山人海的品茶客们驱车前往交通更为便利的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显得“落寞”得多。
4年前,为了吸引游客前来老焦山上踏青,当地政府在满山的茶树间开辟了一条林荫小道。这条有导向图和景点示意图的小径在新茶上市时也游客寥寥。大多数人喜欢驱车前往交通更加方便的梅家坞、西湖龙井等地品茶、打牌。
进入3月后,满山的茶绿越发深翠。山下的樊生华用肉眼可以立即分辨出茶树丛中露出芽尖的嫩绿,那是呈现在眼底中斑驳跳跃的绿色。茶芯用独特的嫩绿宣示它们的到来,这也意味着忙碌的采茶季的开始。
出生于1961年的樊生华沉默不多语。这么精瘦的浙江男子在人生的50多岁的时候,也没有凸出“将军肚”。他说,可能跟喝西湖龙井茶有关系。
父母不长的一生中,接连生下了6个子女,樊生华在家中排行老五,是父亲3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
父母经常为儿女结婚时需要的聘礼和嫁妆发愁。冬天一来临,他们挑上有阳光的日子,晒晒炒茶锅。等到冬天一结束,老两口接连上山查看已经挨过霜的茶树上是否长上了虫。
儿提时的每个春天,樊生华拥有10多天的“茶忙假”。整个桐坞村在苏醒后更像是在过节,四面八方赶来采茶的工人,从屋里透出阵阵炒茶时的水汽香味,吆喝着分量和价钱的茶商们。恍惚的春日阳光中,还有休假在家奔跑在茶树丛里的孩子们。
其中一个孩子是樊生华。
“一到了山上,樊生华就跑不快了,也跑不了多远。”儿时的玩伴陈章明回忆。
一个春天下来,父亲的手掌发了青,指头和指掌连接处的皮肉里尽是水泡。樊生华说,儿提时除了上茶山玩,最开心的要数挑开父亲掌心的血泡。父亲那会并没有告诉儿子,挑水泡时要忍着痛,还是旧伤上的老茧可以覆盖之前的疼痛。
儿子总看到父亲的脸上笑呵呵,直到经年后的儿子在炒茶时,自己手掌上毫无例外地发了青,冒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
靠山的茶农祖辈
连绵的西湖群山中,老焦山和青龙山连接处的山脚,桐坞村的院落们卧躺在起伏的山脉上。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经济并不宽裕的樊家一直住在木结构的平房里。
樊生华对于龙井最初的记忆来自身为茶农的祖父。关于“桐坞茶市”的传说,也从爷爷口中得知。桐坞未曾有皇帝的幸临,但有“茶市”的传说。
史载,龙坞历来产茶。
“历来”如同一种万金油似的工具,可以掩盖对于过去的模糊的考量,也可直白地描述龙坞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生活旧历。对于桐坞村村民来说,采茶和炒茶自然得像是买菜和做饭。
有了茶农,就会产生茶商,尔后桐坞村便形成了杭州市最早的茶行之一。
茶行是代客买卖的中间行商,以收取山户(茶农)和水客(客户)的佣金为业。
在新中国建立前,茶行老板绝大多数来自龙坞,尤以桐坞村人为有名。现名茶市街的“镇柴场上”集中了大量的桐坞村茶行老板。
“他们出自茶叶世家,精于鉴别,可以说是内行中的内行。”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说。
当时的茶行一般都只收头茶,即清明前至立夏一个多月时间里的茶叶。茶行主在自己家里收货,茶叶都是燥货上市,不必加工。之后,茶行将茶叶托运至全国各地。
1936年,物价猛涨,茶商们经不起租金压力,相继撤回本村经营。一大清早在桐坞村沿街一字形成收茶场地,每一个茶行都有固定的收茶点和收茶方式。
桐坞村的茶市就此形成史载的最大规模。
祖父、父亲去世后身骨埋在了老焦山上,但老焦山最好的位置是留给茶树的。
祖辈相信世代都将务农养茶,一口历经磨练的炒茶锅子便成了祖辈们珍贵的遗物之一。
那口木头制的、锅壁因为肉掌的数十年摩擦而发亮的大锅,锅口上端直径约有一米,底部深80厘米左右,这样的规格沿袭至今。
它只存在樊生华的记忆里了。很多年以后,这口祖传的炒锅毁于一场大火。
天人交往“产茶经”
人终究胜不了天。靠天吃饭的人们尤其相信这一点。
人是如此,西湖龙井也这样,甚至来得更加的娇贵。
桐坞村茶农有“产茶经”,未经文字,始终念叨。如春雨一密一大便不能采。于是,西湖龙井便有了“明前西湖龙井”和“明后西湖龙井”之别。
同一株茶树,同一棵树枝,采摘了一次茶叶,叶脉的身子骨便日渐消瘦,成形的叶子也更容易碎裂,于是在“谷雨”节气前后,“西湖龙井”茶叶又天然地分成了“雨前”和“雨后”。
超过20摄氏度的气温催化出刹不住的生长速度,这会让西湖龙井“拉长了脸”,肉质失去饱满,光剩骨感,“病西子”绝对不符合茶农们的“审美”要求,失形的茶叶也自然卖不出什么好价钱。
即便如此,这还要比春时着霜来得好。要是开春后连续低温,不露脸的“西子”,意味着茶树的绝收。
3月18日,陈章明家那位于老焦山山坡的一亩茶园里,最先开采了茶叶。5名村民各自穿梭在茶树丛中,乘着天亮,就开始了挑挑拣拣。
茶园位于老焦山和草帽山相邻的山坳里。整座山坡只有陈家的茶园有了动静,相邻的茶园仍是一片静谧。
这要得益于陈家茶园的地理位置,它坐北朝南,又位于山坡的高处,茶园的两旁又种上了防风的树。于是,晒上春阳的茶叶们乘着蹿高的气温,纷纷萌开了芽。
茶农们看中又摘取的是“两芽一芯”的叶片,长度约3厘米,相当于一节成年人手指指节的长度。嫩芽包裹着一根芽芯,在它们的顶端,正微微张开口。
只要茶农们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扣,叶片就落入了腰篓里。整座茶山散发出微醺的茶香。
茶农们的产茶经要追溯到唐代,到了清朝,西湖龙井成为贡品,茶农们实则功不可没。
夏季除虫,秋天摘下陈叶,冬日一临,茶农还要上山看是否降霜,一年四季,只有春日才有不断茂长的收获,若缺了三季的呵护,或许也前功尽弃。
只不过,“靠天吃饭”的茶农们设想的采摘模式只能出现在想象当中。按照这一模式,晚上下细雨,白天天气晴朗,最高气温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而且持续10多天。
如今已列入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若光有上天的阳光和甘霖的垂青,也浸润不出“西湖龙井”。
想成为“西湖龙井”,必要经历人世的艰辛。
坐着炒茶的“闲人”
刚开始与茶打交道,樊生华走得并不顺利。
15岁中学毕业后,樊生华进入了桐坞村的胜利生产队。但在“统购包销”的人民公社时期,樊生华几乎没有上山松土、除虫和采茶。最忙碌的时候,樊生华顶多是将装载了茶叶的板车,拉向村口的供销社。一天跑个10多趟的来回。
生产队专门为樊生华分配了一个清闲的工作:炒茶。
樊生华在生产队做工,工作量以工分的多少来评判,而后者则视生活队员们的体力轻重付出,以及技术高低的要求。
最初,专门司职炒茶的樊生华只能拿到6分工分。
等他拿到10分的时候,他在生产队已经待上了13年有余。这时,又发生了生产方式的大调整,铁饭碗没了,自主经营的时代悄悄来临。
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初,随着公社和生产队的解体消失,很多村民开始自主经营。村子里做得好的茶农又重新拾拣起了“茶商”的身份,成了老板,翻新盖了自家的房。
想着多赚点钱,樊生华坐上1980年代才勉强通到桐坞村村口的市郊公交车,进城找工作碰了几次壁,他终于放弃。
樊生华走路时有些高低不平。他之所以不下地劳动,也不上山采茶,却坐着炒茶,这都和自己的腿脚有关。
3岁那年,在一场小儿麻痹症之后,他的左脚便失去了奔跑的能力。
尔后,他到家里附近的龙坞镇供销社工作,像多数桐坞村村民一样,白天上班,晚上炒茶。
樊生华戏称,以后的日子没准因“祸”得“福”。
技术男的“苛求”
嫁给樊生华后,妻子张建芬刚结婚那会可没少挨过丈夫的“骂”。
张建芬是长在钱塘江边上的水灵又聪秀的杭州女子。夫妻间凡遇争吵,着急了的妻子要想不落下风,索性驳斥一句,“要么你自己上山去采茶?”听后,樊生华就开始闷声不响了。妻子也觉得自己刺痛了丈夫,也觉得不应该了。
妻子心知肚明,要是腿脚不便的丈夫整天上山,自家的7亩茶树肯定会长得更好;要是自己采摘的茶叶形状大小、肉质相差无几,丈夫也不会对自己发牢骚。
结婚前曾对自己的婚姻反复评估,妻子的心就像新生的茶叶,摘了下去,又长了出来。
回想20多年前,张建芬说是看中了樊生华的人品,她仔细想想,除了刚结婚那会对她采摘的茶叶表示过不满,樊生华很少对妻子抱怨和发牢骚。
夫妇俩在1992年结的婚。樊生华是家中最晚、又是适婚年龄最大的家庭成员。
没治好三儿子的小儿麻痹症,老父的心里过意不去,又添了桩樊生华的婚事。此等大事,老父问,“你也该结婚了,想要找什么样的,我托人看看?”
儿子每次回答总千篇一律,最好能懂得采“旗枪”的。
懂得采摘“旗枪”的张建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说服了明确反对的家里人。“一看他,就知道是个老实人。”结婚20多年后,对当年的结婚算盘,张建芬一清二楚。婚后,夫唱妇随,丈夫炒茶,自己摘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丈夫对采摘的茶叶要求严格。采摘后的茶叶不能长时间置放在手心上,因为从掌心渗出的汗会侵蚀茶叶的香味。
丈夫提出的另一个要求是,妻子采摘的茶叶最好形状、大小、饱满度都能一致。好的茶品在炒制后,叶瓣的色度、光泽、外形若均能保持均一,那就是“上品西湖龙井”。
一直以来,妻子的眼里照出的丈夫面目是“技术男”。
承天应物的“造化”,若过不了“人世”这一关,那就成不了 “西湖龙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千斤顶
显身卡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发帖子
自定义
自定义
自定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