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创新栽培生态幸福“茶” 安吉茶农要金山也要青山
茶叶香 发表于 2013-12-23 21:14:13
|
显示全部
上午看报喝茶,下午休息喝茶,晚上聊天喝茶……对安吉人叶春伟来说,下半年的生活是最悠然自得的,而茶则是随他左右的“小伙伴”。
今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叶春伟是安吉县黄杜大泽坞茶场的老板。黄杜是中国白茶第一村,大泽坞茶场就在村口最显眼的位置。
从父亲到他,白茶贯穿着叶家两代人的生活,更是牵动着安吉上万茶农的命运。
一片小小的茶叶,折射出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变迁。
相关阅读:改革改变生活·百姓故事系列① 从摆渡来喝喜酒到马代蜜月 杭州三代人婚礼书写时代变迁
改革改变生活·百姓故事系列② 开着公交看杭州 劳模司机虞纯领略一路好“风景”
改革改变生活·百姓故事系列③ 一位丝绸人的振兴之梦
求变:不安分的农民初沐改革春风
虽说出生安吉,但严格来说叶春伟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安吉人。上世纪80年代初,叶春伟的父亲叶小芳从苏州举家迁到了安吉,做起了竹席生意。
“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刚刚改革开放,听说生意很好做。”叶春伟回忆起父亲和他说的故事,“安吉的山上有许多竹林,爸妈两人一起搞了个竹席厂,就地取材,自己加工,然后背到城里去卖。这个生意他们做了好多年。记得85年的时候,我们家盖了两层的新楼,还带个院子。”
1982年,叶春伟出生。在他脑海中,儿时的生活条件在村里可以算得上优越。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给这个朴实勤劳的家庭带来了第一桶金的时候,病魔却突然降临,压垮了家中的顶梁柱。
“父亲生病了,坐骨神经痛……”这段记忆在叶春伟的脑海中有些灰暗。“爸爸住院,妈妈又要管我又要管厂,忙不过来,没多久就把凉席厂给关了。结果爸爸在医院一住就是两年,之前的一点积蓄花了大半,家庭条件也一落千丈。”
出院之后,凉席生意早已有人取代,但父亲叶小芳并不着急,身处改革前沿的浙江,他脑子里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他问亲戚朋友借了5万块钱,承包了几十亩荒山。开始想种竹子,后来看市场上黄花梨卖的好,就全部种上了梨树。谁知那一会,家家户户都跟风种了黄花梨。3年后,等梨子可以采摘上市时,市场价格跌到了几毛一斤,连雇人采摘的钱都不够,最后大多烂在了地里。”叶春伟说,也就是那时起他们家开始接触白茶。这一年,他11周岁。
见效:勤劳致富的农民享受美丽乡村好生活
安吉的白茶产业离不开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的支持。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据《县志》记载,“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后不知所踪。直至1982年,一株百年白茶树现身天荒坪800米的高山之上。当地县政府立即拨款对其进行保护性培育。林业部门组织了科技力量对其进行研究,并通过扦插的方式在山下试种白茶。
“93年我们家山上刚种上黄花梨那会,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是林科所的白茶试种园。父亲觉得这茶树好看,就问对方讨了一些苗木,种在自家的院子里。”叶春伟说,那时候一家人从来也没有想过,白茶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
3年后,黄花梨赔了本。叶小芳砍掉了梨树,全部种上了茶树。当时的白茶市场价每斤2-3千元,可是真正的顾客却很少。用那时的话说,“没有关系根本卖不掉”。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才有所改观。那时起,叶家盖起了第二幢楼,一个500平米的厂房。同时,叶春伟也走出了校园。
“我读的是中专,学的是酒店管理。毕业后觉得城市总比乡下好。湖州、金华……和同学去过好几个城市,打过好几份工。可学历低工资少,每个月赚得还不够自己花,隔三差五得问家里要钱。”在外闯荡2年后,叶春伟无奈地回到了黄杜村。回来他才发现,农村早已没有了他印象中的脏乱破。
这主要得益于新农村建设浪潮,2003年浙江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提高。
叶春伟也在黄杜村安下了心。从种到养、从炒到卖,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白茶。随着近些年安吉白茶的持续热销,叶家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他们家建起了第三幢房子,一个连同店面在内的1000多平米的大厂房。
如今,叶春伟又在安吉县城的繁华地段买了两个铺面。他说:“约上三五个朋友坐在店里喝喝茶、聊聊天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大爱好。”
期待:新时代的农民既要金山也要青山
谈及未来,叶春伟嘴里最先迸出的两个词是“生态”。他说:“茶树的根系很浅,大面积连片种植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凸显了。”
叶春伟指着窗外一片茶山说道,当年有句话叫做“顶上带帽、底下穿鞋,中间一根裤腰带”。说的是一座茶山顶上、底下和中间都要留出一些土地种上树。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可是那时很少有人按这话做的。种白茶赚钱,每个人都想多种点,谁愿意划出这些地去种没有经济效益的树呢……
如今意识到这句话重要的茶农在安吉已经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浙江遭遇大旱,不少茶山上的茶树枯死,而那些“上带帽的”、“下穿鞋”的却都安然无恙。
十年时间,安吉的茶农们解决了温饱、奔上了小康、甚至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生态破坏的红线却在步步紧逼。
当年口号是在发展中保护,现在变成了在保护中发展。
在2009年,安吉县政府决定将白茶种植面积控制在10万亩以内,并鼓励茶农在茶园中套种一些根系较深的阔叶林,以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茶树自己都有些后怕。”叶春伟说,今年的干旱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我已经在茶园里套种上了许多其他树种,希望能够缓解大量种植对环境的危害。
记者手记:
从一个不安分的农民到身价不菲的茶场老板,叶春伟一家生活的改变有机缘巧合的因素,也有自身努力的作用,更多的是抓住了改革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启动。全会公报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安吉10万亩茶园的隐忧或许也是其他许多行业改革发展的隐患。用制度保护生态,我们和叶春伟一样,都期待着改革的成效,期待着生态环境的改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