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一片树叶的学问

第一茶叶网 发表于 2013-7-8 16:59:31 | 显示全部
  一片树叶的学问有多深?当茶叶与文化相结合,这片叶子的学问可就大了去。

  近年来,不少武夷山茶企自主参与挖掘、保护、整理、建设、宣传武夷茶文化。7月4日,我们走进武夷山瑞泉茶业有限公司的瑞泉(大红袍)茶博物馆,走进瑞泉挖掘、整理的武夷茶文化——

  从2006年6月开始,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就被列入中国茶类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古代的武夷茶制作技艺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是武夷山历代茶农的智慧结晶,具有高超的、独特的技能。

  武夷岩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主要有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几百年来,这套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延续,使得武夷岩茶的岩韵越发醇厚。随着武夷岩茶市场的走俏,越来越多人喝到岩茶、品到岩韵时,产生了疑问,武夷岩茶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没有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流程,历史上的、传统的、古老的做法,现在已经看不到了。”7月5日,谈及建立茶博物馆的初衷,瑞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圣辉说,“历史上的好东西传给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传给后人,那罪过就大了。”

  按照瑞泉第11代传人、武夷岩茶文化专家黄贤庚的描述,早在明朝崇祯皇帝年间,朝廷实行海禁,沿海渔民大规模内迁。黄氏先祖彦捷公也奉旨进入内陆,后来到了武夷山。明末清初,黄氏先祖在武夷产茶区潜心研究,介入武夷茶。因为当时他们居住在武夷山水帘洞附近,山高涧深,僻静清幽,旁边更有清澈泉水汩汩而涌,便给自己的岩茶命名为瑞泉,取“福地荫瑞泉、佳境孕岩韵”之意,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为此,作为第12代传人,黄圣辉打造了这座私人茶博物馆。在这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被完好地保留着,黄圣辉将它恢复到了最古老,甚至是最原始的程度。“在决定恢复传统制茶工艺的时候,我跟老爹商量,怎样才能把它重新捡回来?他10岁开始做茶,做了一生茶,有的是经验和见识。现在有了这些,人们就能知道过去是怎样制作大红袍的。摇青、揉捻、焙火……每一道程序都是传统的。甚至对墙体都有要求,厚度必须保持在56公分左右。”

  既然是最传统的、最古老的,黄圣辉要求墙上贴的、地下铺的都应该是那个年代的东西,“这才能有那个时代的样子”。为此,黄圣辉费了不少工夫,为了再现古时的样子,连墙都要是泥巴的。为了找一位有技术又愿意从事砌土墙的师傅,竟然花了接近一年时间。“那位老师傅住在江西一个很偏僻的村子里,公路只通到乡镇。我们下车后,包了一辆三轮车,颠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人。”师傅找到了,还爬了六个山头才找到合适的泥巴。

  这座茶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在黄圣辉看来目前还不算真正完工。2010年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开始对外展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前来参观,也让对制茶有兴趣的人动手体验了一把。

  “对这座博物馆的打造,我打算像制作武夷茶一样,细火慢炖。”黄圣辉表示,他的目标是要把茶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形象工程,展示武夷茶文化的、可体验可直观的形象工程。他将在博物馆里展示唐宋元明清的茶史及各朝代的品饮方法、武夷山部分名枞特征、唐朝以来的品茶器皿,同时展示自己收集的古代书籍,并尽可能制成影印本。


评论列表 ( 评论1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82587.com

    2013-7-8 17:07:29
    帮帮顶顶!!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