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根在河洛之“台湾民间风俗的渊源”

茶叶产地批发 发表于 2012-9-7 14:56:06 | 显示全部
 民俗也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传统文化现象。从大的方面来讲,民俗又可分为无形民俗、有形民俗和语言民俗三大部分。所谓无形民俗可以说是一种心理信仰民俗;所谓有形民俗也即行为民俗,即人们遵循某种行为方式去从事一些活动;所谓语言民俗,简言之,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赋予其艺术形象和幻想色彩,结合传承的民俗观念来表现人类的思想、愿望和要求的传承性口头性艺术。
  台湾民间习俗也不外乎上述三个部分。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台湾民间习俗所包含的民族文化现象是多方面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从文化特征上看,台湾先住民的文化习俗,古老而富有魅力。泰雅、赛夏、布农等部族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遗俗,这样的例证举不胜举。如猎首、断发、文身、行崖葬和室内葬、缺齿、去毛、吹口弦等等。
  从原始人类的粗陋衣物,到现代人们的精美时装,人类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阶段。服装形态可以作为时代、民族的文化标志。
  所谓“故国衣冠”,历史上常常是人们所追思怀念的。这种怀念既不是因为“故国衣冠”具有更暖和或更舒适的使用价值,也不是因为“故国衣冠”一定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代表,是故国文化的具体体现。
  千百年间,有数不尽的人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本土文化来到台湾,在这里生活、发展,千百年间形成的各族群文化形貌中,既有一些新的文化因素,也保留了不少他们文化源头的遥远信息,这些文化信息虽经变易,却不会尽行泯灭。从台湾居民的服装文化传统与流变看来,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明末清初及其后进入台湾的大陆移民,以福建、广东为多。这时的大陆已有比较发达的纺织技术和商业经济,福建、广东也久已如此。移民当然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特点和时代文化特点随身带到台湾。
  台湾地处海洋性气候,气候炎热,人们四季衣着简朴,服装种类可以略为简单,当地人一般都是着灰冠服饰,大多遵守传统的中原古风。
  福建、广东两地社会习俗略有不同,也反映在两地移民的生活、服饰上。福建移民中妇女大都缠足,以足小为美,精于绣制弓鞋,富家常着衣、裙。广东移民妇女则经常赤脚耕田,多不缠足,服饰简朴,常穿用青黑两色布衣,以黑布包头,无论贫富,多不穿裙。
  移民进入台湾后,与大陆往来密切,如同一体。除了各地移民带来的当地风习之外,风尚爱好,常随大陆风尚变迁。台湾的移民从大陆、海外运入的纺织品,又依照大陆的文化形貌调整自己的文化;在服装文化上也充分表现出大陆文化体制的深刻影响与临海地区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观念,为台湾的文化增添了新鲜的色彩与重要的内容。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本是人类生活中的大事。原始生活也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人们的食物内容、饮食方式,都可以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生产状况与文化形态。孔子、孟子在进行他们的社会理想的宣传与教育活动的同时,也身体力行在推行他们的饮食文化观念。“食不厌精”也好,“70者可以食肉矣”也好,都是因为饮食文化理想就是他们的社会文化理想的一部分。这也可见饮食文化与社会文化形态的某种紧密联系。
  台湾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但又结合了大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台湾先住民早期多以小米、蕃薯为主食,食皆用手。后来,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渐成为主食。不过,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特色,如兰屿的雅美族的吃鱼有男女之别限制。高山族人喜欢饮酒,其用小米所酿制的酒,也呈现出特有的饮酒文化。
  闽南和客家移民的饮食文化,大都是从大陆的福建与广东饮食文化发展而来,其主要特色是强调海鲜。闽南和客家饮食文化中,餐厅大多设有佛龛,以求保佑发财。另外,与福建、广东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
  台湾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上,十分重视供品的食品内容。如生的用来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现今的台湾,也十分流行吃素。
  另外,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民间食补习俗中最独特的是所谓的“半年补”,即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后可除炎夏百病。另外,台湾还有“补冬”或“养冬”,即立冬日进补。
  从台湾移民饮食方面的情况来看,当时的移民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他们带来大陆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台湾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并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汉族数千年来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与农业、人事休戚相关的岁时节日。这些节日,让人们在一年的繁重劳作中得以休息、娱乐、互相往来,给紧张的生活增添一些轻松愉快的气氛。这些节日,往往也是祭祖祀神的祭祀日,通过祭祀活动,使人们的信仰心理得到满足并达到新的平衡。
  汉族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上被保留在今日的台湾社会生活中,并对台湾人的个人心理和社会风尚等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的又一佐证。
  客家先民在进入华南、形成客家民系最后迁移台湾的过程中,河洛人在进入闽南最后迁移台湾的过程中,都产生一些适应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需要的节日与习俗。台湾的这些传统习俗,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四时节庆都有类似于中原汉族的习俗,也有不同于中原汉族的习俗,但却源于中原并且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关系。
  河南省固始县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学文老先生,谈起中原固始习俗与闽台的渊源时,激动地表示:台湾、福建与中原这种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是一种精神的纽带,也是亲情的纽带,它将三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关山重重、岁月的流逝,都阻隔不了,也淡化不了我们之间的亲情。
  “民间的文化在台湾,在闽南,特别是在台湾,跟我们这里(固始)现在还是一脉相承,一模一样的。幼儿啊,乳牙开始换牙齿的时候,如果是下牙儿童的下牙掉了以后,他的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下牙要扔到屋顶上,上牙要扔到床底下,这样你们的牙长的齐,长得快,长得好,这在固始县,在闽台、福建、广东、台湾,那是一个样的,现在他们也还保留着那么一种习俗。所以,这种文化的认同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种文化上的渊源,这种血缘上的渊源,这种姓氏的渊源,是一种精神的纽带,亲情的纽带,它把我们光州固始县和闽台同胞,海外的侨胞,世界的客属,紧紧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无论关山重重,它也阻不断亲情的纽带,岁月的它流失淡化不了我们之间的亲情。”
  司马迁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中原河洛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延展,河洛遗风,遍布天涯。生长在台湾岛上和海内外的每一个炎黄子孙,可以说都与中原河洛有着深厚的血缘、地缘、史缘上的关系。闽、粤客家人,闽南、台湾河洛郎,寻根问祖,根在河洛。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曰:“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多年来,许多到河南探亲、旅游、观光和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台湾同胞,每当论及中原河洛,话至嵩岳伊阙,总是神驰意往,纷纷表明“我是河洛人,河洛是我的祖地”,那种亲切感,那种自豪感,绝非笔墨所能形容。
  中原河洛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这一历史事实已被海内外所有中国人所认同。(海峡之声记者庄江东)


评论列表 ( 评论13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afoy1866

    2012-9-7 23:58:13
    不错,感谢楼主
  • 本田仔

    2012-9-7 23:58:13
    先看看怎么样!  
  • asd111

    2012-9-8 01:20: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wmso1773

    2012-9-8 03:39:57
    不错 不错  比我强多了  
  • xinyahu

    2012-9-8 15:03:16
    给我一个女人,我可以创造一个民族;给我一瓶酒,我可以带领他们征服全世界 。。。。。。。。。  
  • nowaccept

    2012-9-8 15:03:16
    不知道说些什么  
  • qurz8726

    2012-9-8 15:53:00
    不错,看看。  
  •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