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在玩茶,还是被茶玩? 上周,莹子可能成功发展了不少茶友入了岩茶的门,哈哈哈。 因为莹子办了一场岩茶入门品鉴,把水仙和肉桂的辨别要点告诉茶友,让现场茶友猜品种,结果大家都喝出了水仙和肉桂。 “这不难啊。”他们一定是这么认为的。 一部分茶友从外形上就辨别出了水仙,水仙的干茶看起来条索更粗大,一部分茶友说喝到了水仙的兰花香和木质香,还有一部分人说这么明显的桂皮香,太好辨别了。 莹子在找这次品鉴的茶样时,反复对比确认了两款茶的对比明显度,就算从来没有喝过岩茶的人,也可以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水仙和肉桂的特征。 我就是要让在场的茶友能轻松分辨出这两款岩茶的当家品种,让大家觉得喝岩茶有意思,岩茶的品种特点鲜明,喝起来各有特色,这才是岩茶好玩的地方。 于是,这场品鉴活动其乐融融,大家都超级有成就感,水仙和肉桂能分辨出来了,这已经是很高水准了呀,可能很多人喝了几年岩茶,却还在分辨水仙和肉桂的路上呢。莹子在初学岩茶时,前辈告诉我,你不要贪心,学会喝懂水仙和肉桂就够了。 其实,莹子如果在找对比茶样时,增加一些难度,比如焙足火的水仙,比如呈现花香的肉桂,这水仙和肉桂的对比品鉴应该就很难分出来了。 但是,我一开始就让茶友们觉得岩茶难懂,连水仙和肉桂都很难区别,喝起来居然差不多,初学的人内心一定会排斥岩茶,觉得自己无法驾驭它,得不到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要知道,我们是在玩茶,享受玩茶的乐趣,而不是被茶玩。 前一阵,武夷山人民在做茶,走到哪里都能喝到做好的毛茶,也就是初制出来未经焙火的茶。茶样太多了,随便拿几款茶出来,都能组一个随堂小测试。我就被测试了。 我走进武夷山的朋友茶庄,刚好碰到好几个人从茶厂来,送了茶样来喝,那会正在试水仙。 朋友喊我来试试桌面上的三款水仙,把它们的树龄排个序,这不就是要从毛茶阶段分辨树龄吗?难度不小,姑且试试,错了也不丢人。 我闻了盖香,分别喝了两水,给出答案,我感觉这三款水仙的差别还算明显,年龄最轻的水仙是单纯的兰花香,最老的那款水仙在兰香的尾端会泛起淡淡的鲜木头的味道。 结果,我很自信满满,朋友却给我当头一棒,说我把树龄排序弄反了,对于此事,我一直挂在心里。回到福州,跟杂志社的老同事聊起这件事,很是悲观。老同事宽慰我,“喝茶而已,为什么要带着得失心呢?” 是啊,我们喜欢盲品,喜欢考别人也喜欢考自己,是为了制造喝茶过程中更多的乐趣,如果乐趣变少,心里负担变多,那便失去了玩茶猜茶的趣味性,我们是要被喝茶所累了。 后来我到武夷山再次去了朋友的茶店里,他居然告诉我,上次的三款水仙盲品我都对了,他是故意卖个关子,留个悬念,顺便考验我一下。 我笑着对他说,“结果不重要了,关键是你今天请我喝什么好茶!” 我们岩茶社群的茶友很活跃,也很有思想和个性,他们喜欢探讨岩茶的各种可能。 昨晚,茶友们就岩茶的叶底问题进行激烈讨论。有个茶友问,“看叶底能分辨岩茶品种吗?”另一位茶友的回答很好,他说“看叶底只是辅助手段,主要靠喝。” 这个茶友接着问,“我知道要通过叶底分清品种难度很大,如果常见的品种呢,有没有可能呢?”接着她发了一段视频,让群里的茶友分辨视频里的叶底是什么品种。 很多人觉得这是玩玩而已,但我却觉得很虐,如果这个茶友喜卖关子,不公布答案,善于纠结的人可能会因为一片叶子而一夜难眠的。 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完成经过多少工序,叶片的完整度不说,即便冲泡后展开了而且很完整,你得从它的形状、齿状、叶尖、主脉侧脉等非常细微的地方去观察分辨。就算是武夷山当地的茶农,没有几个人光看叶底就能分出品种。 上图两片都是水仙的叶底 我们只是岩茶的发烧友,却不是种植、培育茶树的专家,我们只是想欣赏和体会茶汤的美妙滋味,却不想拿着放大镜对着叶底深究琢磨。 特别是在我们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还是一知半解的阶段,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觉得难受。好比习武,没有基础功打底却想要习得上乘功力,练不好是要走火入魔的。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到底在玩茶,还是被茶玩。 动不动就几万一斤的岩茶,喝的是茶还是钞票? 动不动就端起一杯承载着深厚文化的茶,喝下这杯茶是不是就变得特别有文化了? 动不动就觉得这茶有瑕疵、那茶不完美,可是这世界上有完美的事物吗? 茶叶很轻,抓在手里轻若无物,茶汤很轻,含在口中轻柔顺滑,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不可承受的茶汤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