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 发表于 2012-6-2 11:12:42
|
显示全部
三都澳“福海关”旧址
近代五口通商以后,随着国门被迫逐步打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很快就被强行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范畴。已经日暮途穷的清政府为了增加国家的关税收入,不得不因应中外各方的要求,不断增加开放沿海口岸的数量。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在闽东三都澳的三都岛正式开通了“福海关”。从那时起至今的110年中,三都澳便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海上茶叶之港”。
外销从郑和下西洋开始
地处海峡西岸的闽东区域,背山面海,物产丰饶,自古海洋贸易繁荣,其中以盛产优质茶叶而最享誉中外。而且,本地域之北西南3个方向,环绕险峻山岭而致使交通极为不便的现实,则又决定了其历来外销茶货只有通过海洋畅运才是最为便捷的途径。
西方是17世纪以来才流行认识和饮用中国茶叶的,这与郑和下西洋所带出的大宗中国茶叶息息相关,而郑和远航活动所带出的大量茶叶到底来自于哪里呢?从历史记载来看,明初东南各地已经成名的好茶,品类已经极为繁多。所以,郑和船队运往海外的大宗茶叶可供选择的,自然不出江浙茶、浙东茶和闽茶3种。三都澳临近福州,具有极为优良的港湾条件,且有着丰富的茶货资源。如果以郑和曾经驻泊于三都澳修治舰船这个事实来说,则三都澳周边的优质茶货必然被列入采购重点。因此,闽东的茶叶在郑和时代就已经大量销往海外了。
“福海关”的辉煌
在闽东的沿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汊林立,这就为本地域发展海洋茶贸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以温州和福州之间的海峡西岸而言之,诸如沙埕、赤岸、三沙、赛歧和三都澳等,这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良港的形成,甚至可以说其成名的主因,皆为有赖于历来大宗茶货的外运与外销。
三都澳的良港特征,遍寻于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三都澳历来被人们誉为“五邑咽喉”,其港阔水深,口小腹大,碧波万顷,几乎辐射包容了闽东所有的重要产茶区。
清政府于当时在三都澳开埠“福海关”,无疑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更是得到了列强的欢迎和捧场。为了能够争相购买到这里的优质廉价茶叶,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0多个国家迅速在三都岛建立了各自的茶叶公司和商行等机构。在最初的几年间,就先后有多达20多家的外国茶叶公司和商行在三都岛设立了子公司和代表处。“福海关”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名副其实的茶贸大商港。
历经动荡,难复昔日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澳茶叶贸易的繁荣遭来了日本侵略者野蛮的轮番海空轰炸和侵略破坏。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出动飞机、军舰和陆战队600余名进攻三都镇。攻上三都岛的日本侵略军对三都镇及其周边海域实行了“三光”政策。顿时,三都镇成为一片废墟,岛上的“福海关”自然也荡然无存,未能幸免。
自“福海关”被日军炸毁以后,其原有的海关职能,曾经一度被迫取消而并入福州的“闽海关”。但是,三都澳的茶叶出口依然以福安的赛岐和福鼎的沙埕作为替代港而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内外各地。抗战胜利后,三都岛重新开关,茶叶贸易曾经得到快速的恢复。但是,由于内战等因素,三都岛海关没有恢复到昔日的繁荣景象。
综合有关史料记载:自“福海关”始,到并入“闽海关”,乃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其间虽经历了社会的持续动荡、多次的改朝换代和8年的艰苦抗日战争,但三都澳出口茶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统计当时整个福建省乃至全国每年的茶叶出口总量,不管是相对数量还是所占比值,三都澳出口茶叶所占比例居前的地位都是始终不可替代的。以“福海关”开埠到1919年为例,三都澳各年茶叶出口在全国出口总量中所占有的具体比值,竟然达到了年平均占有率的7.25%。
在三都岛旧海关存在的前后半个世纪中,其以茶叶贸易大港的事实完成了自身的历史定位,它与福州的“闽海关”和厦门的“厦海关”一起扮演着福建省最重要的茶叶贸易港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