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的风生水起,引发了武夷茶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武夷茶的种植面积、产量与产值大幅度提升,并与当地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曾经单薄的武夷一“叶”终于涅槃重生。变成武夷一“业”,迎来了华丽的转身。透过武夷茶繁盛的市场现象,人们不禁会深思: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武夷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打破安溪铁观音“雄霸天下”的市场格局,从茶市的“边缘”茶品一举成为“主流”茶品呢? 武夷茶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曾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声名显赫。早在公元前1066年,就有闽濮族向周武王献茶之事,后来闽越王统治时,闽越王无诸已用茶祭天祀神。出征时,族民沿途为勇士敬奉茶,祈祷勇士们凯旋归来。唐代,武夷茶已成为高贵的礼品,宋元,山上茶事兴盛,岩岩有茶,无岩不茶。宋时,位于闽北的建州已经成为宋朝的茶叶生产中心。 追溯武夷茶史,不难发现,无论是武夷岩茶还是正山小种红茶,它们在市场上的走红,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在每一泡茶、每一道茶汤中,都有着独特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因为在浩浩荡荡的茶史中,它们曾是睥睨群小的名茶,甚至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帝王之饮。因而,今日武夷茶受热捧、受推崇,不过是重拾它们的历史价值,重现当年的辉煌,重振当年的雄风。 到过武夷山的人,除了“三十六峰真奇绝,一溪九曲碧涟漪”的碧水丹山之佳景之外,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生长在天心岩九龙窠的6株大红袍母树,而这几棵母树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几乎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而且“红袍加树”的美丽传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与唯美色彩。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这“四大名丛”,历经百年,倾倒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子瞻赞其“骨清肉腻和且正”,弘历赞其“气味清和兼骨鲠。对于“岩韵”,茶界泰斗张天福曾作出如下评述:“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而肉桂、水仙、乌龙、梅占等新品种也风格各异,成为武夷岩茶中的佼佼者。”在2002年8月国家批准确认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武夷山的碧水丹山,飞翠流霞,赋予岩茶与众不同的品质。业界人士认为,“岩韵”的形成,与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里属中亚热带地区,武夷山境内悬崖绵亘,岩头兀突。烂石沃土,气候温和,且泉质清冽、云气绝佳;从山顶到山脚、山坑、岩壑间到处都有种茶,而且,适宜的品种才能吸收武夷山的地气。孕育出“岩韵”,再加上它合时的采摘期和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更使武夷岩茶岩韵特显,成为上品。 武夷山孕育的另一个“佼佼者”——正山小种,不仅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它绝无仅有的桂圆香曾俘虏了无数欧人的嘴。正山小种则是生长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北部的“华东屋脊”——黄冈山山麓。桐木关下的桐木村,气候宜人,景色秀丽,举世闻名的正山小种便是从这里走出福建走向世界。该村位于黄岗山下,黄岗山终年缭绕的云雾和充沛的雨量带来了温润的气候,因而在制作正山小种时,大部分的鲜叶原料都要借助燃料进行烘焙。这里的松树十分茂密,松树柴便用作烧火的燃料,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正山小种别具一格的“王者之香”——桂圆香。它外形条索肥壮重实,紧结圆直,不带芽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芬芳浓烈,具备特殊的高山韵香和松烟香。滋味醇厚回甘,以桂圆汤、蜜枣味为主要的滋味特色,汤色红艳浓醇,叶底厚实光滑,呈古铜色,这是其它红茶所不具备的。由于正山小种风格迥异。故在国际市场上倍受追捧。在清朝时期,它曾被皇家誉为“健康之饮,灵魂之饮,快乐之饮,茶中皇后”。连英国老茶师诺顿都情不自禁地夸奖道:“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在人们消费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日益强调回归自然,饮茶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山小种便是这样一种天然的健康饮品。 此外,武夷茶师梁骏德师傅沿袭了部分正山小种传统的制造工艺,创制出外形亳极显、酷似人的眉毛的“骏眉”系列红茶,根据茶叶的品质及采摘的标准不同,分为金骏眉、银骏眉、铜骏眉三种,尤其是金骏眉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市场的强力追捧。茶汤香气和滋味酷似花果、蜂蜜、红薯等综合香型,滋味鲜活甘爽,喉韵悠长,较之普通正山小种来得更绵甜,沁人心脾,仿佛使人置身于馥郁的花丛中,实为难得一见的茗苑奇珍。如今市面上红茶产销两旺的局面。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金骏眉强大的市场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