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海峡茶俗之客家人:见客擂麻旋足茶

爆米花 发表于 2012-5-18 11:41:13 | 显示全部


    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
    在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艺苑中,赣南、闽西、粤东、湘中、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便闻名遐迩。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很早就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相传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进攻武陵时,将士们因水土不服得了瘟疫。当时有位熟知草药的老医生,有感于蜀军纪律严明、并未扰民,便献上了除瘟秘方,乃以生茶、生姜、生米共同磨成糊状,烹煮后给蜀军服用,解决了蜀军的瘟疫。“三生汤”因而流传开来。
    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待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曾祺先生曾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的记载;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擂杵。
    目前在大陆的湖南、广东、福建地区,亦有饮用擂茶的习惯。在台湾则以桃园、新竹、苗栗和花莲县等地区的少数客家人,仍保持此传统。闽西北的泰宁擂茶,是从田间地头近乎野茶的树上采来的老叶,晒干后,用石磨或擂钵磨成粉末,收藏在罐子里。客来了,抓上一把放碗里,冲入开水,连茶末一起喝下去,做法甚简易。在城关地区,新娘婚后三朝这天要请擂茶,那就比较讲究,原料包括茶叶、花生、大豆和芝麻。南路、开善、大布等邻近将乐的乡镇也是这样,还要加入少许猪油,用开水冲服。
    台湾的客家人,大约有400万,主要是从广东的嘉应府、惠州府等地及福建闽西一带移居而来。客家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普遍的传统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都要请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的功夫,以妇女见长,其擂茶有一套被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茶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蔑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瓢。
    制作客家擂茶时,先将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和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然后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地旋磨,间或在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之后用捞瓢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配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品尝擂茶时,茶桌上会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客人一口试饮,感觉口舌生津;二口深饮,便觉通体舒畅。
    制作客家擂茶需要科学合理的配料。这除了要用好茶和芝麻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的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暑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深谷中瘴气较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驱邪健身功效。君不见客家的老翁老妪,大多精神健旺、少病少痛,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常饮客家擂茶的缘故。客家人每当劳作回来,一进家门,就要先饮一碗擂茶,再说进食解饥之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粿(粑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以致说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
    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因寒暑不同或荤素各异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但制作过程基本是一样的。据中医验证,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会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来喝上几碗,一天的辛苦便烟消云散。客人远道而来,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脑、充饥益体。荤、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种,荤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猪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煎豆腐、粉干、香葱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则用净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绿豆、糯米饭、地瓜粉条、粉干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