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千年茗香之清代茶器

爆米花 发表于 2012-5-16 17:31:30 | 显示全部

《烹茶洗砚图》

    清代有一幅著名的茶画叫做《烹茶洗砚图》由钱慧安所画。画中亭榭内琴桌上摆设有茶具、书、琴,一侍童正在亭外水边涤砚;另一侍童拿着蒲扇,对小炉扇风烹茶,主人正在等待品茗。
    在明代开创性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的武夷茶延续并拓展了历朝的茶事文化,各种茶类及其品饮方式与器具兼收并蓄,和谐共生。从史料中可以了解到清代的武夷茶主要有红茶、岩茶、绿茶以及团茶等几个品类。乾隆皇帝(1711~1799)《冬夜煮茶》中曾写道:“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灯前手擘小龙团,磊落更觉光烱烱。……定州花瓷浸芳绿,细缀慢饮心自省……”诗中再现了用定州花瓷品饮武夷小龙团的情形。
    同期大诗人袁枚(1716~1798)《随园食单》记载品饮武夷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芳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记载功夫茶品饮的文字。发祥于武夷山的功夫茶很快就经过茶商传到了闽南,形成了闽南功夫茶;进而传播到毗邻闽南的潮汕,形成了潮汕功夫茶;跨越海峡进入台岛,形成了台湾功夫茶。功夫茶因其极具休闲性,所以迅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台湾连横在《雅堂笔记》里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足见功夫茶对茶品和器具的考究程度。随着华侨的往来和茶叶的输出,功夫茶品饮方式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功夫红茶的饮用方式进入欧洲后被演变成了下午茶,在异国落地开花,并衍生出了同样精美的下午茶器具。
    功夫茶冲泡方式为茶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对茶具要求极为讲究,其中潮汕功夫茶最具代表性。一套完整的潮汕功夫茶茶具,计十来种,包括茶壶、茶杯、茶洗、茶盘、茶垫等
    清代之时茶已是人们日常的饮品,喝茶的方式也日益简化。茶业在清朝有了很大发展,除了绿茶之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都已形成。
    由于适合用功夫茶冲泡方式的乌龙茶、红茶、黑茶产量较少,而且对器具、冲泡技术要求极高,所以功夫茶冲泡方式并没有取得“一统天下”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绿茶、白茶、黄茶也有最合适的冲泡方法和器具。康乾盛世之际,由于绿茶的产量大,易于饮用,成为最大的茶饮,也使得用盖碗喝茶的方式日益流行开来。上至京师,下至平民百姓的茶馆,都十分喜爱用盖碗喝茶。用盖碗泡茶,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即可饮用,省时、省事、省器。
    清代的茶杯或茶壶多为陶或瓷制作,有“景瓷宜陶”之说。清代的瓷具精品,多由景德镇生产。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茶托”又称“茶船”,用茶托喝茶时不会烫手。盖碗茶具常常有名人所绘山水花鸟或是避火图。十二个盖碗加十二个托称为二十四式,通常在茶会中使用。清代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型、元宝形。
    在当时,除了青花瓷、五彩瓷茶具以外,还诞生了粉彩瓷、珐琅彩等不同工艺的茶具。


评论列表 ( 评论2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lingankun

    2012-5-17 16:38:51
    真的有么  
  • wudopo

    2012-5-17 16:38:51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