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有个性又生态的红茶
南平又称“闽北”,自古以来便是产茶之地。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中国的六大基本茶类中,南平产其前四种。地处武夷山南麓的邵武,历史上便是闽北的茶叶主产地之一。然而,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邵武似乎退出了主产地的位置。准确地说,应该是知名度不够响亮:绿茶不如松溪,青茶(乌龙茶)不如武夷山、建阳、建瓯,就连历史上享有盛誉的红茶,也不如武夷山、政和。
看着“邻居们”一个个把自家的茶叶,做得风生水起,不甘心的邵武人千方百计发展茶叶,实现邵武茶业的崛起。
邵武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森林密布,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茶叶有机物质积累,形成茶叶肉质肥厚,内涵丰富,香气高扬的品质;境内山地以红壤、黄壤为主,土层深厚肥沃,结构疏松,排水良好,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位于武夷山南麓,武夷山余脉蜿蜒起伏延伸,峰峦叠嶂,丹山青翠,溪涧深壑,飞翠流霞。良好的生态造就了生物丰富性和多样性,森林系统平衡性得以很好地保持。
根据史料《建茶志》记载,邵武在宋朝就开始种植和加工茶叶。邵武是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之一,红茶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崇安县刘靖《片刻余闲录》(1753年)载:“(武夷)山中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也,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售于星村各行。制造小种(红茶)”。邵武的观音坑是正山小种发源地之一。
然而,那个时候,无论是邵武茶还是武夷山茶,包括周边县市生产的红茶,对外贸易冠名都是武夷红茶。
据有关资料统计:18世纪前50年间,英国平均年进口红茶873973.31磅(6556担),是17世纪末最后五年平均进口的76倍,加上另一红茶贸易大国荷兰也有与此相当的进口量,显然这种销售量,在正山范围已经超出了它的最大生产量,其中相当部分都是周边仿制的武夷红茶。在整个18世纪,尚未出现福建以外省份生产的红茶,此时是武夷红茶独步天下的时期,武夷红茶成了中国红茶的总称。
此后,“邵武工夫”这个目前尚未考证出创制于什么年代、工艺如何的红茶,也曾领一时风骚。时任私立协和大学农学院秘书兼农业经济系教师的翁绍耳在《邵武茶业调查》(发表于1940年10月1日的《协大农报》)第一章“邵武茶叶概况”说到:“所产‘邵武工夫’闻名遐迩,1926—1927年之间,仅禾坪附近所产之茶可制工夫(红茶)6000箱,约计30余万斤,全县茶行30余家,年由广州、福州两帮茶商采购,经福州之洋行,销售于英、俄等国。”
在一段不算短的时期里,中国红茶归于沉寂。2006年,以正山小种为基础而创新的金骏眉上市之后,中国才呈现各地“飘红”的状况。虽然,邵武红茶也在此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但只是生产红茶,所用的名称却以“正山小种”、“金骏眉”居绝大多数。能够体现邵武红茶自身品牌的元素不多,也不突出。
“邵武最适合做什么茶?实际上,这几年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廖庄鸿如是说。开展调研、开会讨论……如今,邵武基本形成共识:以红茶为主、绿茶和乌龙茶为辅,三者协调发展。
在这些茶园里,种植的品种原以福云6号(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60%)、福云7号、福云595等为主。在“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及茶企大规模引进培育下,现已推广了龙井43号、金观音、黄观音、丹桂、黄玫瑰、梅占、矮脚乌龙等茶树优良品种。
邵武市汇源茶厂的危邵平2006年进入茶行业,2010年开始自己种植茶叶。每年,他都会种植一定量的乌龙茶品种,至今已有10多种。危邵平介绍,厂里70%是红茶,20%是绿茶。“我在做红茶的过程中,都尽可能保持所用品种的品质特征。品种特征在,不仅可以丰富红茶的味道,还能够让消费者更好地感受邵武茶的生态环境。”他说。采访过程中,趁机品尝二泡品种不同的红茶,香气和滋味都有些不同,值得细细去品味。
在邵武的和平古镇,如今还可以在许多地方看得到前人种植的老茶树。邵武兰花岩茶厂的黄建新介绍,和平是历史上的老茶区,绿茶、红茶都有。作为碎铜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他,早年以做绿茶为主,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会做一部分的红茶,有些年份甚至红茶比绿茶做得多些。
邵武由于制茶历史悠久,再加上近些年邵武市农业局多次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技术培训活动,红茶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
茶园是生态的,有品种供应,有技术支撑,如果再加上几家龙头企业的带动,更深层次挖掘、利用茶文化,有理由相信邵武红茶能够走出一条有个性又生态的路子。也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说:好喝、健康、大众的邵武红茶,看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