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如何養生?空調房呆久了泡杯干姜紅茶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秋冬才是應該進補的季節,但《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作“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意思是說要適應四時來養生,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所以,春夏養生長之氣,即為養陽,秋冬養收藏之氣,即為養陰。那麼,春夏時節該補什麼、怎麼補,本期MSN中文網的《名醫講堂》,我將為大家詳細講解。為什麼夏天還要養陽
一般來說,夏天應該是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中醫有一句話叫“陽逢陽旺,陰逢陰盛”,很多人會問,那為什麼這個時候還要養陽,不會“火上澆油”嗎?
事實上,到了夏天人體容易出汗,“陽加於陰謂之汗”,出汗離不開陰和陽,人之所以能出汗就是因為陽在后面,推動著陰從身體裡出來,叫汗。所以,如果汗出的多,傷的不僅僅是陰,一開始是“氣陰兩傷”,時間長了就是“陰陽兩傷”了。有時候大汗以后,人會感覺非常疲乏勞累,其實就是傷了陽氣的表現。
此外,天熱時人的本能反應是尋求降溫,但如果降溫過了頭也會傷陽。比如空調溫度太低,時間長了就容易傷陽氣,容易造成一些“空調病”。再比如,吃的或喝的太涼,喝冰鎮啤酒不過癮,還要再加冰塊,也會傷到陽氣。
《黃帝內經》中很多觀點乍一看有點自相矛盾,但是仔細琢磨,它實際上是一個辯証法。我們今天說的這個“養陽”就是一個辨証的概念。比如有的人說,開春后就不能吃羊肉了,因為它太熱,但這和“春夏養陽”的概念並不矛盾。假如你陽氣從來不虛,也沒有受寒的機會,就不存在補陽的問題,但一些長年怕冷的人,到了夏天就該重視養陽了。
女人、老人最易陽虛
很多人即使到了炎熱的夏天,手腳依舊很涼,這就是陽虛的一種表現。我曾經看過一個特別嚴重的病人,40多歲的女性,大熱天從河北來北京看病,還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一邊拿著毛巾擦汗,一邊說怕冷,這位病人就屬於陽虛。《傷寒論》中說“陰陽氣不相順接”,陰和陽接不上了,手腳就涼。當然,它也可能有很多種原因,最常見的就是陽虛。
陽虛最常見的表現,首先是怕冷﹔從舌頭上看,一般是舌體胖大,顏色淡,或者白白的,或者是水汪汪的﹔另外還有一個規律性的表現就是眼淚、鼻涕、口水動不動就流出來了,女性也可能表現為月經量大,尿失禁。大笑或打個噴嚏后,尿就出來了,這是因為陽虛以后容易固澀無力。
從臟腑來講,陽虛分為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那麼,如何鑒別自己屬於哪種陽虛呢?比如說心陽虛,張仲景有一句話叫“其人插手自冒心”,有點胸悶、心慌、憋氣、怕冷,這些都是心陽虛的表現﹔脾陽虛,主要是消化吸收有毛病,表現為大便比較稀、肚子脹等﹔腎陽虛,大家都知道,最常見的就是腰膝酸軟等問題﹔還有我們上面說到的手腳怕冷,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脾腎陽虛。此外,還有一個肝,但我們不說“肝陽虛”,我們稱為“寒邪入肝”、“寒滯肝脈”等,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小腹發涼,男的甚至會牽扯到陰囊部位。
說到容易陽虛的人群,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多,從年齡段來區分,則是老人居多。其表現不隻有手腳冰冷,還可能背部發冷,女性小肚子怕冷的也比較多,或者腰以下腿腳冰涼等,有的女性月經不規律,有淤血,顏色發黑,怕冷。雖然表現的部位不同,但都有一個寒的問題在裡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