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
著者:谢文哲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介绍:
谢文哲,福建安溪人,1969年3月生人。大学毕业后,从事高中教育十年,后在地方党政机关担任新闻、宣传、出版工作至今。兴趣为地方文史、民俗研究。中学阶段开始写作,撰写大量诗歌、散文、评论和新闻作品,创办多种报刊杂志,先后出版《门里门外》(海风出版社)《安溪铁观音——一棵伟大植物的传奇》(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台湾世界书局、美国Prunus 出版公司同步出版发行简体中文版、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版)等著作。
内容介绍与序言: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名茶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安溪的风土志。
作者回溯三百年时光,与历史对话,从安溪这“不可复制”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中,探寻铁观音这一伟大植物发源于安溪山岩之上的因缘际会。跟随作者走遍安溪的山川丘壑、村落茶田,我们会发现正是这茶乡大地的山、水、人、情,别样的风土,孕育了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非常意”。
端起一杯醇香的安溪铁观音,我们品尝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天然的“圣妙香”,其中还蕴涵着安溪人对天地人伦的敬畏崇仰之心、安溪大地深厚质朴的风土气息,流动着安溪铁观音与安溪茶乡、与广袤世界间的动人传奇。
序
在我到过的众多地方中,安溪是独具魅力的一个。
方志上说,“安溪虽云僻壤,山环水绕,络绎奔赴,结成县治,不啻一都会矣”(乾隆版《安溪县志》卷之三)。这就是说,就县治之地理形势观之,安溪野中有文。
今日之安溪居民,是“南人”,他们无疑也是晋唐北方战乱时迁徙来的移民,但一代代居住于这样的区位中,顺应于山川形势,他们形成了“朴而野”的个性。
“夫安溪,岩邑也……民不安生分,好讦讼,喜淫巫。”(同上,卷首)
以上对安溪民风的评论,出自康熙十二年(1673)泉州知府之笔。安溪“民不安生分”,到底这习性是传统使然,还是“有以致之”?知府大人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而只是抽象地说,安溪人之所以有其让为官者担忧的习性,部分是因为他们是身居“岩邑”中“朴而野”之人。
显然,知府大人的言论,由来是一种旧式政治理性主义。
我是其后三个多世纪才到的安溪。我是做人文研究的,而不是当官的,经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正是康熙间知府说的“民不安生分,好讦讼,喜淫巫”,构成了一道有魅力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让像我们这样的忘本之人得以领略历史。
我必须说,我在安溪见识到的文化,是尊贵的。
关于“朴而野”民风之尊贵人文价值,我已在许多著述中论及,此处不再赘述。而方志还有言曰,“自古圣贤豪杰,皆山川磅礴之气孕毓而生,惟地灵,斯人杰也”(同上,卷三)。除了为安溪人“朴而野”的风俗提供关键的地理形态约制背景之外,安溪山川也造就了一代代圣贤与英雄。这些众多的人物,有的在官史中留名,其“实在”迄今被叙述;有的在野史和“神话”中出现,其“虚在”为当地仪式活动所重复镌刻。他们各自以“做人”为方式成为不朽之“物”,展现着一个区位中山川形势的整体面貌。
王国维先生在文学表述中区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谓“无我之境”,则是指“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三)。
借王国维先生对有我与无我的辨析,我们可以对人物形态进行论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