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揽胜 岩茶风韵
http://www.jjqtea.com/uploads/allimg/120508/1-12050Q15349224.jpg历代的大儒显宦、骚人墨客、名僧高道、迁客逸士之流,来武夷探幽寻胜的,无不托兴抒怀,描摹山水景物,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他们或则赋诗言志,或则为文纪游,或则刻石留意,或则作画写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尽管有必须加以批判和扬弃的封建糟粕,但作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还有不少名家之作,深刻细致地刻划了山水的形象、性格岩茶品质,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写来有声有色,感染人心。这就使我们能够从艺术的再现中,看到一系列不同格调的山水画卷,名丛雄姿,更感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吟咏武夷山水的诗词,始见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题武夷》诗一首,诗人徐寅为感谢尚书惠赠腊面贡茶表示谢意留诗一首。此后,历代不绝其响,各种流派的诗词名家,如宋代的杨亿、晏殊、陆游、辛弃疾、叶适、谢枋得;元代的虞集、范椁、萨都刺;明代的刘基、沈仕、王守仁、钱澄之、屠隆、谢肇制、钟惺、徐渭、曹学;清人周亮工、施闰章、查慎行、朱彝尊、袁枚等,都有不少题咏。仅《武夷山志》就汇集了近千首之多。散见于其它诗、文集的,更不可数计。有词、赋、骚、曲,还有朱熹独创的“九曲棹歌”。这些诗歌,真是繁花竞放,多彩多姿,风骨各异的,有自然隽永的,有瑰奇警迈的……。其怀抱不同,趣向各异,犹如山中的奇峰秀水,变幻百出,不可名状。
自宋代以来,关于武夷山的山记、游记、杂记,以及其它杂文,也屡见不鲜,如宋朱熹的《武夷山图序》、祝穆的《武夷山记》、刘斧的《武夷山记》、明张于垒的《武夷游记》、吴(木式)的《武夷杂记》、徐霞客的《游武夷山日记》、清袁枚的《游武夷山记》、僧如疾的《武夷导游记》,释超全《武夷茶歌》等等。有的描写目睹身经之境,奇踪胜迹,跃然纸上;叙宫观、寺庙和书院的盛衰兴废;有的记述人物故事、历史古迹、地理沿革、神话传说,以及风土民俗物产,特别武夷茶的品赞。其中固然不免有荒诞不经之说,或附会乘讹之处,但也不乏内容翔实、文笔清新、写得鲜明如画的作品。这对于增广见闻,不无裨意。
山中的摩崖刻石,琳琅满目,不胜观览。据粗略的统计,迄今尚存的,不下百十来处。这些石刻有的是“情与景合,因书以识岁月”的;有的是“慨然有感,磨崖纪游”的;有的是寓情于景,勒石抒怀的;有的是叹赏胜景、引人入胜的;有的是直书岩名,点缀山水的;有的是对名茶名丛,体味其韵味的。按山志记载,最早的石刻,当是唐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登仕郎颜行之奉使到武夷山时,在同亭湖畔的石崖上刻的。“后湖陷,石坠水中,”才湮没了。而现在所能辩认的最早的石刻,是朱熹的几处手迹,如六曲响声岩上的“逝者如斯”等。就书体而论,楷、行、棣、草、篆,应有尽有,九龙窠入口处,岩壁上新增的九方岩刻重现了唐、宋、元、明、清的名人赞茶之诗句(书法乃仿古代名人之字体,但有张冠李戴之嫌),从中也可以知道武夷茶的光辉历程。
武夷山水也为历代的画家们提供了传神写照的自然环境。宋李纲《题画》诗云:“重来未了平生愿,一幅轻绡画得归。”可见至迟在宋代,武夷山水就已经入画了。到了画家辈出的明、清两代,来武夷作画的就更多了。现今已知的绘画作品,有明徐良夫的《九曲棹歌》、胡荧的《武夷图》、柏敬的《武夷景》。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王时敏,于天启六年(公元一六二六年)奉命入闽,游武夷时,也曾绘《接笋图》一幅,随后又作了《幔亭图》。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两度来游武夷,虽说不曾走笔作画,但也留下了《闽邦邹鲁》和《题王玺卿画幔亭图》的文字,以及两道律诗。所可惜的是,这些绘画作品,今已不知下落了。此外还有英国植物学家曾为英国来武夷搜集茶叶资料及茶苗的福均(一名福琼)所画的《武夷九曲图》。
除了文人的创作之外,武夷山的茶农,在繁重的茶事劳动中,也创作了优美动人的采茶歌。口头传唱。流传颇广。但见之于文字记载极少,大都已散失了。如今只有在明吴 (木式)的《武夷杂记》里,还可以看到一条有关采茶歌的记载,其序云:“山中采茶歌,凄哀清婉,韵态悠长。每一声从云际飘来,未尝不潸然坠泪,吴歌未能便动人如此也。”现在还可以从老茶家的口头传唱中的这些采茶歌,深刻地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诉说了茶农在岩主、包头盘剥下的苦难生活。其曲调充满怨恨愤激之情,音节悠长、谐美,朴实生动,感人至深。
“画卷诗飘朝暮挹,幽奇归向越浓夸”。在这山光水色之间,有多少诗情画意可以让你随手撷取啊!古人已给我们留下如此之多的诗画佳作。如今,在百花争艳的社会主义春天里,当你尽情畅游之后,何不也一抒胸臆,留下你的名篇大作,以为名山添色?这样,在你满载而归的时候,不就可以同你的朋友们从中共赏武夷山水之奇,共品武夷岩茶之韵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