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yaochafang 发表于 2012-11-26 10:55:18
|
显示全部
吾要茶坊福鼎白茶(http://www.51teashop.com/)茶叶新闻,全面介绍关于茶叶市场动态,茶叶企业新闻,茶行业有关资讯,以下内容由吾要茶业收集于网络:
“海上瓷路”茶壶几度倾倒洋人 市民近期可到省博看清代外销壶
日前,广东省博物馆正在举办《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免费展览将持续到明年5月),其中展出的逾20多件时间跨度长达400年的清代外销茶壶中,既有原汁原味中国造,洋人的来样加工,又有西方人的仿制壶,再现一段“海上瓷路”记忆,成为解读清代茶文化、茶具演变一个重要实物依据。
“传统中国茶壶借助‘海上瓷路’成为欧洲人的珍贵摆设,这些外销茶壶架起了一道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赵自强,应邀对展场“外销茶壶”评点时如是说。
市场演变:
从中国出口到订制仿制
赵自强说,展出的这批外销茶壶,制作包括3部分:从最早原汁原味的中国出口中国造,慢慢转变为适用于老外习惯的来样订制加工,再到最后老外模仿造出的包容东西方风格的茶壶。
18世纪中国外销壶中的造型来自中国,但把手增大了弧度,便于手大之人把握,茶壶的壶流也特别长,是专为洋人设计的。
“作为民用餐饮用具,茶壶能保存至今,而且釉色漂亮如初实属珍贵。”赵自强分析,其中一些茶壶的流、纽、把上都镶嵌金银,可见在主人心目中,将其视作珍宝来收藏。其中,有些金银是订做时镶嵌的,有些是主人后来加工上去的,甚至是使用缺损后用金银补上去的。
茶道西渐:诞生中西合璧造型
“中国的茶道交流也推动了欧洲制壶业的兴旺。”赵自强指出。中国茶叶和瓷器自17世纪初开始大量运销欧洲市场,饮茶习俗在欧洲兴起,茶壶也成了欧洲人的抢手货,当时的茶壶主要来自景德镇产的青花壶、宜兴紫砂壶和广彩壶。“这些外销茶壶架起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桥梁。”
“风靡欧洲的中国茶道和茶壶制作,很快引起欧洲陶艺大师的兴趣,模仿之风随之顺着海上瓷路的落脚点在欧洲刮起,一些中西合璧的造型随之诞生。”史书记载,早在明朝末年,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最先将少量紫砂器传到荷兰,被当地人称为“红色瓷器”、“朱泥器”。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古董商人纷纷来中国搜罗文物,吸引很多紫砂艺人生产仿古器皿。在欧洲各国,紫砂也被称作“YIXING”,也即宜兴的音译。
有趣的是,紫砂壶最初被当作高档茶具,被视为珍贵物品。当地工匠更在壶上增设一些金银材质的装饰,茶壶本身的透气性能减退了,渐渐脱离了实用而变成陈设品,中国茶壶因此成为欧洲人案几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化融合:
柳亭图融入罗密欧朱丽叶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模仿中国的柳亭图案瓷壶,在欧洲被加上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赵自强说,中国的柳亭图创作灵感源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是景德镇的画匠把滕王阁到章江门一带的景色,绘在整套的餐具上。正是中国的青花山水与欧风餐具造型结合,迎合了欧洲上流社会的品位和需求。因选料上乘,烧制过程比较复杂,价格较昂贵,因而国内少见,是订烧瓷。
“到了欧洲,柳亭图被加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爱情故事。”1770年左右,模仿中国瓷器的著名工厂——伦敦“弓”(Bow)瓷厂,模仿柳亭图瓷,加上了动人的爱情故事,非常好卖,产品一直畅销英国乃至欧洲多国,制瓷老板也因此赚了一大笔。
“C货”瓷器:几分像宜兴紫砂器
欧洲模仿热的高潮期大约是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中叶,以朱泥器为主。欧洲人在仿制时,因不懂技术和缺乏适用的材料,德国、英国、荷兰等国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像瓷器,倒更接近宜兴紫砂器,很多器皿的底部还有仿中国的款。
欧洲人认为,在陶器和瓷器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物质,这就是炻器,紫砂器属于红色炻器;而在中国的分类中,只有陶器和瓷器两种,欧洲人所说炻器,中国把它归为瓷器类。
虽然欧洲的瓷业生产起步较晚,但欧洲的高岭土被发现后,由于有中国瓷器作蓝图等原因,瓷器生产的起点很高,很快就能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硬质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