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舒曼赴韩国参加世界禅茶大会并作演讲

茶叶产地批发 发表于 2012-10-22 16:11:26 | 显示全部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0月22日讯:应韩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邀请,我国著名茶文化活动家、《吃茶去》主编舒曼于2012年10月18日出席韩国首尔曹溪寺召开的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并作题为《论茶禅一体与六祖惠能“定慧等学”的关系》的基调演讲。全文如下——

    一

    在本文开始前我想先说一下当下在东亚禅茶文化圈流行的“禅茶一味”(禅茶一体)抑或是“茶禅一味”。这种把茶文化与禅文化等同起来的说法,已经成为世界禅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由此也引发有学者对“禅茶”或“茶禅”叫法上的先后问题提出疑惑:究竟应该称禅茶文化?还是茶禅文化?究竟应该称“禅茶一味”,还是“茶禅一味”? 甚至还解读出两种意思来。我非专职研究禅茶文化,尤其禅学知识知之甚少,在此不敢就此问题妄断定论,因此,我倒想引述禅宗六祖惠能定慧等学观点,简要谈谈禅茶等学与定慧论的关系——禅与茶的等学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禅茶等学的实质是知行,是理论与实践。禅茶等学论,是把一心一物两种法数的文化作一交融,成为有相无相,不即不离的关系。

    六祖惠能大师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人”。中国儒释道思想也基于这三人的哲理与智慧,并贯穿东方文化思想的主流,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

    惠能因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偈语,受到禅宗五祖弘忍肯定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惠能的《坛经》,是为禅宗经典,是惠能对传统佛教教义作重大改革的风向标,也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因而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禅宗尤以南禅宗(又称祖师禅)主张“顿悟”,主张无需作修行准备,亦即所谓不靠渐修而抵达悟的层次,是无修之修的“顿悟观”。禅宗的无修之修主要包括无念法门、定慧法门、一行三昧等主要内容。无念法门中包含无念为宗、无相为体和无住为本的“三无”内容,它是无修之修的一个整体。惠能是如此对“三无”法门宣导: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

    这里的“宗”、“体”、“本”,其实无有差别,表示所追求的终极本性。这里的“顿渐”之说大概可以理解为“悟”(为“觉悟“之意)和“迷”的区别。以禅茶文化而言,当代高僧净慧曾对“悟”与“迷”的关系作了精彩论述:“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有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悟过程,有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所以,一切众生,无论其根性如何,觉悟程度怎样,在六祖惠能眼中,都应该修行“三无”之法。

    与无念法门相应的,是定慧法门,这是本文所言主旨。所谓定与慧的体一不二,亦即定慧等学关系。定慧等学关系,如是禅与茶的等学关系,禅与茶的统一,具有等同的重要性。禅是禅理,茶是生活实践的表现形式。惠能在定慧关系上主张禅理与禅行的统一,是其禅法的重要内容。禅与茶何以一体或“一味”,是“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与法上生念”。关于定慧等学论,其实我们在《涅槃经》也找到经典依据:“诸佛世尊,定慧双等,明见佛性,了了无碍。”(《狮子吼菩萨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

    二

    禅茶文化以其融儒释道形而上之精华,具备了一种全新而又特殊的文化形象,它是一心一物的禅文化与茶文化得以心心相印的一种文化体系。特别在今天,禅茶文化甚至具备了“‘救赎’人类道德沦丧的重任”。(陈云君《简论茶学的体用》)故而广被东亚文化圈推崇,甚至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

    那么在茶文化和禅文化这两种文化中,所谓“禅茶一味”是禅在先?还是茶在先?这是问题吗?是!也不是!

    说它是问题,那是从哲学的生成关系上来解读。说它不是问题,是因为禅与茶文化不能也不应该有从属关系。禅没有先后或对比问题,禅是不落入任何对比性的情境,禅也不能“于一法中而生二见”。对于这一点,我在《禅茶一味综述》一文中已经回答,在此无须赘言。

    禅宗说法,自古不被其文字所束缚,也不可执着于文字。因为有心,茶可以是禅,禅也可以是茶,没有先与后之说。禅茶一味本是一个统一体,两者可以表述为念念无住于任何一相。由此无念、无相和无住的统一,也可知六祖慧能定与慧关系的统一性。

    关于定和慧的关系,惠能在其《坛经》中如是表述: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惠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惠别。定惠体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之时定在惠,即定之时惠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惠等。”

    所谓定慧,定即禅定,是禅门所修的行为;慧即智慧,是禅宗所遵道理。落实在禅茶一体之上,禅茶相即,定慧相印,禅与茶相是、相在、不离。一方面,茶即禅,禅不离茶,禅在茶中;另一方面,茶即禅,茶在禅中,茶不离禅。禅茶一体(禅茶一味)、禅茶同一,具有同一的兴味。

    禅与茶,一体不二,并非表达禅与茶完全是同一样东西,只是表示“禅与茶”抑或是“茶与禅”的统一性;表示“禅与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表示“禅与茶”是体用关系。这种体用关系表现在慧能的“定是慧体”——禅是茶之体,以及“慧是定用”——茶是禅之用。从体用关系来看,体用一如。也就是说,禅又何尝离开茶?茶又何尝离开禅?换言之,体又何尝不是用?用又何尝不是体?对此,慧能大师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以灯和光的关系形容和推论出这种体用关系:

   “善知识,定惠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二般。此定惠法,尔复如此。”(《六祖坛经》)

    不惟如此,马祖道一门下的大珠慧海禅师对定慧等学也有其体会:

    僧问:“如何是定慧等学?”

    师曰(慧海):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大珠禅师语录》卷下)

    这种表述方法,实际上已经把禅与茶所谓的先后关系回答的非常到位,即禅是体,茶是用,从定起慧(笔者写有《缘起茶香》一书,正是从此意而得),从慧归定。“禅”与“茶”已是一味,是水与波的关系,则更无前后之分,而是禅茶等学。同样,对于抱有定慧先后关系想法之人,惠能已发警示:

   “学道之人莫作意,莫言先定发惠,先惠发定,定惠各别。”

    言外之意,学习禅道之人,千万不可有“定惠有别”的执着、知见。

    在这一点上,例举禅门公案可以说明:

    有僧辞别庐山归宗智常禅师。归宗问:要去何处?僧答:到各地丛林学五味禅。归宗问:各地丛林有五味禅,而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僧问:何为一味禅?归宗即打僧。僧人忙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归宗呵斥:你说!你说!僧刚欲开口,归宗又打。僧人后来又到黄檗希运门下参学,把这一经过告知黄檗希运禅师,黄檗上堂后就说,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出了八十四位弟子,只有归宗智常学到了真本事。不难看出,黄檗希运对一味禅推崇有加,他认为:一味禅“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古尊宿语录》卷三)。归宗认为,各地有所谓的“五味禅”已落入定慧有别的套路中,恰如惠能所指的是“执着、知见”。而归宗智常所说的“一味禅”,则是截断学人语言的意路,隔绝思维情解的路数,无论是“五味禅”还是“一味禅”,统统回到定慧等学的路数中来。

    把话再说回来,对于 “禅茶一味”,还是“茶禅一味”的先后关系,究竟是叫法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其内涵意义上的区别呢?上文已说到,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来理解,先后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生成关系,是以宇宙生成论的模式来套用定慧关系,因为生成论是有先后之分。如以定慧论之,定能生慧,则定先慧后,慧能生定,则慧先定后;如以禅茶论之,禅能生茶(菩提之茶),则禅先茶后,茶能生禅,则茶先禅后。然而,这种看法是把定与慧分离,禅与茶分离,主张在一方还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本原独立存在了。这在六祖惠能看来,是把定与慧关系完全割裂了,换言之,也是把禅茶一味中禅与茶的关系割裂了。

    大珠慧海禅师的上述言论,虽然有“从定起慧”的先后分别,但他也已断言定慧无先后、体一无二,在这一点上,慧海与六祖惠能定慧等学关系论说上并无二致。

    让我们再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所谓的禅与茶先后关系,这种先后关系,是孤立地、片面地说先禅后茶抑或是先茶后禅,都是有违认识论的规律。从非一非异的“禅茶一体”(一味)相合一般意义上看,是从定起慧,在禅定实践的基础上发现茶与禅具有同样的“润心”之效而产生了认识,再由慧而定,以在实践基础上产生“茶即禅,禅即茶”的认识来指导生活中处处有禅的实践行为,这便是从定发慧和从慧发定的统一。

    三

    中国禅宗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六祖惠能对印度佛教的一种革命,是融入中国本土文化正式开始。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来看,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讨论的知行问题,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而禅茶一体也罢,禅茶一味也罢,在其实践上同样涉及知与行的问题,“理入”与“行入”的问题。

    由惠能倡导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成为今日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佛法在世间”是理、是知,“不离世间觉”是行,是实践,也正因此,使生活中的“茶”得以升华到禅宗理论上来。佛教认为人之觉性本有,烦恼本无。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的生活中,便可以体会禅的境界。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洗衣、做饭、担水、打柴、洗碗、吃茶、种田、摘果等生活中的诸多实践,那样不能契证觉性、使人顿悟呢?而非先知后行,或先理后行。在惠能心中的那个“定”,是修而无修、无修之修的定法,在惠能眼中的那个“慧”,便是性空之慧。在惠能看来,所谓的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均是定慧合一的,定慧等学的。惠能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

    从伦理的意义层面上说,定慧等学又是惠能所倡导的一种伦理准则。这种伦理准则的基本含义是自身净心而抵达众生净心,回归人的本来面目,继而上升社会净心——人类和谐。

    禅是一种智慧,一种思想,茶是一种媒介,一种实践行为。禅道、茶道,均为高雅之道、君子之道,参禅习茶,觉己亦觉他,成为道德高尚之人,必定具有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性,其所言所行,必是高度一致的。难怪有人视禅茶文化有担当‘救赎’人类道德沦丧重任的功能。禅茶文化正因有如此特征,故而,禅茶等学除具备一般属性之外,又具备了体用的特殊属性——体用混合、体用转化、体用同现等。当我们说“定”时,就已经有智慧存在,说一个“慧”时,就已经有禅定在了。同样,当我们说“禅”时,就已经有茶存在,说一个“茶”时,就已经有禅的存在了。这就是智慧与禅定的统一,就是茶与禅的统一。

    梁漱溟有一句话:“生命是体,生活是用。体用不可须臾分离。”禅茶一体,体用等学,可以享受人生,禅化人生,茶化人生,诗化人生。人在进入禅茶语境感动下,整个灵魂都在有限与永恒的当下,直接的情感中融化了。然而,禅茶一体或者茶禅一味的作用和功能真的能使人由一杯茶而解脱束缚,进入禅化和茶化中来,“摆脱理性逻辑分析世界之后,极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感悟——拿起茶杯,放下一切。这就是伟大的赵州古佛一句“吃茶去”千古度人的不二法门。”(陈云君《简论茶学体用》)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当你在端起茶杯的那一刻,把执著、贪欲、妄念之心统统放下,以自性融茶性,以自心入禅心,如赵州度人截断你所有想法,从而回归唯有“一味”、“一法”或“一体”,方能到达此心唯一的终极所在。

    说到这里,实在是已无必要起心动念,再去着“相”于“禅”先茶后,或者是“茶”先禅后的纠结中了。
禅之魅力,茶之芳香,继而合二为一,形成禅茶一体,归咎于定慧等学。

    附言:写下此文时,手里正在第二遍捧读董群写的《祖师禅》一书,以及阅读陈云君的《简论茶学体用》一文。在读到《祖师禅》“无修之修:祖师禅的修行论”一章所涉定慧等学一节,深受启发,故动笔作“禅茶等学”一文,文中许多思想都是直接掠自书中和文中——其中六祖惠能大师之言论开示,甚合我受,指我迷津,也望禅茶研究之士匡我不逮,以此文为我读书笔记是也。(完)



评论列表 ( 评论9 ) 显示全部 正序浏览

  • seed2641

    2012-10-24 10:57:36
    好 好帖 很好帖 确实好帖 少见的好帖  
  • 浅浅寂寞

    2012-10-24 10:57:36
    很好!很强大!  
  • 逍遥乐天

    2012-10-24 09:08:49
    佩服佩服啊.  
  • wril5875

    2012-10-24 09:08:49
    我顶啊。接着顶  
  • 史士系1450

    2012-10-24 04:10:33
    一楼的位置好啊..  
  • uzxd4106

    2012-10-24 00:08:51
    哈哈,顶你了哦.  
  • vvrg1453

    2012-10-23 23:02:19
    慢慢来,呵呵  
  • 波条合

    2012-10-23 09:24:07
    这个站不错!!  
  •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