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千年茗香之宋代茶器

爆米花 发表于 2012-5-16 17:32:17 | 显示全部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撵茶图》以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面分两部分:画幅左侧共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显然是个中好手;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一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釜,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罗子、贮茶盒等用器。画幅右侧共计三人:一僧人伏案执笔,正在作书;一羽客相对而坐,意在观览;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整个画面布局闲雅,用笔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会的风雅之情和高洁志趣,是宋代点茶场景的真实写照。
    也许唐朝的强盛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对于宋的评价却停留在积贫积弱的印象中。其实,宋朝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均达到了历朝的顶峰。陈寅恪先生曾赞誉宋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国的饮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风气日渐高涨。王公贵族、文人雅士时常举行茶宴、茶会,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宋徽宗《大观茶论》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有宋一代,建茶(武夷茶前身)得到了从所未有的尊崇。
    宋代的饮茶方式,较之唐代已经有较大改变。唐代所使用的煎茶法逐渐被宋代所摒弃,点茶法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宋代“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贯穿整个宋代的茶事,基本上都是以建茶为脚本进行的。宋代,以北苑茶为代表的“龙团凤饼”几乎独贡朝纲,被陆游诗赞“建州官茶天下绝”。在遴选贡茶的过程中,衍生出的“斗茶”对茶器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斗茶中,好茶要用好的茶盏来呈现,于是茶盏的好坏对斗茶的成败至关重要。宋代的斗茶标准,一是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盏内沿与汤茶相接处有无水痕。以汤花保持时间较长,贴紧盏沿不退为胜,为之“咬盏”,而以汤花涣散,先出现水痕为败,为之“云脚乱”。这些标准都会受到茶盏的颜色和造型所影响。因此,当时闽北人就设计出了最合乎龙凤团茶的“建盏”。建盏,口大足小,不仅易于茶末的沉淀和倒渣,且在口沿与腹部交接处的内壁有一道环形凸圈,正好能约束好茶汤的量,否则的话“茶少汤多则云脚散,茶多汤少则粥而聚”。另外,斗茶须先预热茶盏,点注后也要保持一定时间的温度。建盏胎骨厚重,除可以保持茶温,延缓水痕出现外,器形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稳当,便于点茶时击拂。当然,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在宋代,茶饼碾成的粉末呈鲜白色,点茶后产生的泡沫自然也是白色,在建盏黑釉的衬托下,黑白分明,既美观,也利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
    宋代考究的喝茶方式及其对器具的重视使得建盏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并随着茶文化远播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中最重要的道具。

评论列表 ( 评论8 ) 显示全部 正序浏览

  • max007158

    2012-5-18 16:39:45
    我的啦嘿嘿  
  • shengrenzhi

    2012-5-17 22:27:24
    勤奋真能造就财富吗?  
  • ptum5771

    2012-5-17 13:41:27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 fpxvgpd

    2012-5-16 21:58:44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 粤S999

    2012-5-16 21:58:44
    抢座位来了  
  • fpxvgpd

    2012-5-16 21:58:44
    我帮你 喝喝  
  • 蹦蹦开上道

    2012-5-16 19:29:11
    长时间没来看了 ~~  
  • 好医生002

    2012-5-16 17:39:22
    呵呵 都没人想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