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万里茶路之下梅:闽商与晋商的生意人情

爆米花 发表于 2012-5-12 11:48:29 | 显示全部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里有这么一段情节:乔致庸从一位叫花子手中得到了一张茶路图,靠着这张地图的指引,乔致庸南下武夷山来贩茶叶,历尽艰险将生意做到了俄罗斯的恰克图,大赚一票。
    历史上,这条茶叶的国际贸易通道是真实存在过的。它在中国外贸史上的伟大地位甚至可以和丝绸之路相提并论。
    在对俄贸易中,中国商人的中坚力量是晋商。山西商人有开拓进取、敢做天下生意的魄力,他们决意找到中国最好的茶叶原产地,拿到第一手的优质货源。就这样,手持“双龙红帖”的官商凭证,循着茶香,山西商人们一路找到了山清水秀的武夷山,茶路的南端也随着他们的脚步延伸到了福建武夷山脚下的下梅古村。
    当溪静静穿过下梅。实际上,这是一条人工运河。当年下梅富商耗巨资开凿它,就是为了让船能够从梅溪直接到达茶坊。当溪两边,是青瓦屋顶覆盖的两条长街,街面每隔一段便会有一条下行石阶通往河边,那是搬运茶叶的码头。几座小桥横跨,沟通两岸,仍旧是为了方便制茶运茶。
    下梅有70多座古民居,保存完好的还有30余座。这些建筑砖雕、石雕技艺十分精湛,从一处处大宅院中,不难感受这个村子的前朝荣光。其中最精美,当属邹家祖祠。祖祠的砖雕门楼对称展开,镂刻各种图案。正厅两根立柱用四片木料拼成,修建宗祠的邹家四兄弟以这种方式,表达团结一致之心。路边巷子幽深,一角,便是邹氏大夫第。
    邹氏是下梅首屈一指的富商。早在康熙年间,就因经营茶叶生意发家。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下梅邹姓原籍江西之南丰。顺治年间邹元老由南丰迁上饶。其子茂章复由上饶至崇安以经营茶叶获资百余万,造民宅70余栋,所居成市。……武夷岩茶为茶之总称后,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300艘,转运不绝”。
    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制,指定广州行商组成十三行专事对外贸易,十三行中以闽商居多,邹氏家族因为和十三行的良好关系,几乎垄断了崇安地区的茶叶外贸生意,下梅成为崇安地区有名的茶市。老邹家后来又和最早来下梅贩茶的山西榆次常家结成了商业同盟,山西商人也几乎都在下梅采办茶叶。就这样,每到四月,春茶采摘的时候,下梅的行东们便会翻过武夷山,到河口码头迎接远道而来的西客。下梅的茶商习惯把这些山西商人们称作西客。西客们做起生意来十分大气,他们将银票和需要的茶叶品种数量交代给下梅茶商,自己便留在河口的山陕会馆里看戏等待,而下梅茶商们则赶紧回去为他们组织货源,武夷山区的上好茶叶纷纷汇集,装箱,运往河口码头,西客们便和茶商结算,运茶离开。正如《茶市杂咏》中所记:“至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咨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五口通商,福州成为开放口岸之一,武夷山茶叶直接从闽江就可以抵达福州出口,下梅邹家和广州十三行的老关系就失去了意义;而太平天国运动使长江水路不通,西客也不到下梅买茶了。交通位置更为合理的崇安赤石码头变成了新的茶叶转运码头,之后的日子里,赤石繁荣了起来,酒肆、商号、茶行一一具备,清政府为此还专门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赤石驿。下梅盛极而衰,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评论列表 ( 评论2 ) 显示全部 正序浏览

  • 雪雪8686

    2012-5-12 17:11:54
    谢谢分享了!   
  • ssezm

    2012-5-12 16:44:37
    不是吧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