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我要喝铁观音,不喝乌龙茶!

卡多佐 发表于 2011-9-21 08:26:36 | 显示全部
先引用某人的一句话:“我要喝铁观音,不喝乌龙茶!”这句话错得离谱了,铁观音就是乌龙茶的一个品种。我自己也是爱茶人,写这篇文章就算给不熟悉乌龙茶的人做个介绍吧。我尽量写得详细一些。
    乌龙茶是整个中国目前最普遍的一种茶,在所有茶的归类中可以列入青茶范围,而青茶主要就是乌龙茶。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的销量尤为突出,占据了福建乌龙茶产量的半壁江山。不过,大多数人对于乌龙茶的种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甚至连最平常饮用的铁观音茶都不知道是乌龙茶,而以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茶。
    对其他的茶种我不是特别了解,但对于我这个福建人来说,特别还是个爱茶的人来说,弄清楚基本的分类是很有必要的。而对现在生活在厦门这个闽南盛行喝茶的地方的我这个客家人,适当了解乌龙茶的知识也很有益处。福建人总体来说喝茶比例非常高,闽北虽产知名的武夷岩茶及大红袍,但喝茶的人相对少一些,闽中、闽西(龙岩、三明为主)两地的喝茶比例比闽北高,其中闽西虽然家家户户都备茶,但不如闽南的功夫茶讲究。闽东又比闽西闽中的喝茶风更重,有向闽南倾斜的趋向。但最多的还是闽南,家家户户都喝茶,无论是公司还是自家,基本都有乌龙茶(铁观音为主)备着随时给客人泡茶。
    乌龙茶目前主要有4个产地,分别是福建的闽南的安溪产茶区、闽北武夷山产茶区、广东东部北部产茶区(客家人为主)、台湾玉山产茶区。这是主要的几个,其余还有福建的闽西闽中的一些县市也有部分的产茶,只是产量相对来说不如其他几个地区,而且很多都是山区客家人自产自喝的铁观音较多。其余我也听说过东南亚有部分国家也有产乌龙茶,只是数量极少。
    乌龙茶的分类也基本根据这四个产茶区的品种来分。闽南的乌龙茶是目前销售量最高的,主要分为铁观音、黄金桂(包括黄旦,黄旦也是以前穷的时候常喝的一种)、本山、毛蟹、大叶乌龙以及奇兰等。其产量也大致根据顺序而降低,铁观音最多,奇兰、本山等很少。而我个人对铁观音也较为了解,因为平时喝的基本都以铁观音为主。
    闽北的产茶量虽然少一些,总共4个品种,分别是武夷岩茶、大红袍、肉桂以及水仙(制成品为条状,不像铁观音在制茶期间揉搓成团),其中的武夷岩茶和大红袍可谓是大名鼎鼎,曾经是连着近千年的朝廷贡品,是皇家及大臣们喝得最多的贡茶。大红袍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甚至在香港创下10万元港币拍买50克的记录。
    广东潮汕等地的客家人也有栽种乌龙茶,产量也不少,只是不如安溪一带出名罢了。广东人的功夫茶除了福建的铁观音外,也还有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及岭头单枞。凤凰单枞是其中比较出名的品种,而凤凰水仙与闽北的水仙是两种不同的品种。因此提到水仙的时候,如果你能说出水仙其实也还分为广东凤凰水仙及福建的建瓯建阳的水仙,肯定会给喜欢泡茶的主人留下很好的印象。
    台湾的乌龙茶是改革开放甚至是90年代以后慢慢传播开的。台湾乌龙茶主要分为冻顶乌龙、、乌龙以及包种三种。冻顶乌龙茶的质量及口味较其他几种好一些,而极品冻顶乌龙茶甚至可以和极品铁观音相比。我个人有时候也很喜欢人参乌龙的干甜味。人参乌龙茶只是加入了人参的另一重口味及保健功能,这个不算茶种,只算是再加工后的一种保健茶。从大类上说,这个也可以归纳到台湾乌龙,因为福建和广东很少做这个,而其基本的原料就是冻顶乌龙之类的茶。
    除此以外,福建其他地方产的茶有些也可以归纳到乌龙茶的品类中,但由于数量及品牌“不成气候”,因此很多时候都被忽略了。乌龙茶的分类在以上这些只是很基本的,也不完全就是这样,至少还有人使用其他的分类方式。
    福建人爱喝茶,也喜欢跟别人在谈事情及聊天的时候喝茶,尤其在闽南一带更是如此。希望看完我的这个介绍,能对你了解乌龙茶有些帮助,不会再说出不喝铁观音只喝乌龙的搞笑话语。

评论列表 ( 评论7 ) 显示全部 正序浏览

  • 捞面

    2011-11-13 21:41:45
    看贴回复是好习惯  
  • 叶哥哥

    2011-11-8 13:16:52
    帮你顶,人还是厚道点好  
  • 霉得心慌

    2011-11-7 18:57:09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shajiao

    2011-9-27 22:57:51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 y94633847

    2011-9-26 17:14:14
    我在顶贴~!~  
  • dCXVUFVR

    2011-9-25 19:54:06
    楼主的内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DLLFL

    2011-9-23 08:29:11
    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