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一封“手写信”读出的茶叶乾坤

茶叶香 发表于 2014-8-27 17:18:27 | 显示全部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8月27日讯:打开茶叶礼盒,我看到里面夹着一封信,工工整整地写满了一张纸,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涌上心间。给我寄送茶叶的茶商很多,写信的却很少。习惯了电话、短信、微信和电邮的今天,收到手写的信近乎是一种奢侈。

    当我读完信时,内心百感交集,不是因为他对拙著的赞赏,也不是因为他那颗善于感恩的心。郭先生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安徽老茶人,还保持着这样的精神,能够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不仅彰显出其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更彰显出其对传统黄茶的执着。

    这个时代是个快餐的时代,也是个吃饱了撑的时代。愿意用纸笔写信的越来越少,愿意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愿意读纸质书的人更是越来越少。郭先生能在研究传统制茶工艺时,花时间来学习茶叶品牌塑造和销售策略,已经令我这个晚辈深感荣幸。在看到其惠及亿万消费者的宏愿时,我更为其志在千里的激情而惊叹。

    茶叶是一片叶子,承载的不仅是各种有益物质,还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原本是接地气的文化,如果一个人与茶叶“相处”久了,慢慢参透茶叶里的乾坤,一定会影响其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不会上升到信仰的高度。茶叶构不成信仰,需要有正确的信仰来“激活”,否则必然会陷入误区,对此我以后再做具体分析。

    一个人就像一片叶子,来自于大自然,在杯子里承受惊涛骇浪、“水情冷暖”,逐步释放自己的价值后,又会回归到大自然,这个过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更没有什么值得狂妄的。充分放低自己,才有可能海纳百川;彻底认知价值,才有可能宁静致远。若没有参透这些,一切茶文化都会失去根基。

   “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茶叶过剩现象极其严峻的今天,茶商应该拥有用纸笔写信的宁静和激情,脚踏实地、深入细致地学习,或读书、或听课、或交流,一步步提高卖茶能力,而不能抱着形式各异的“老三样”死死不放。制茶是技术,卖茶也是技术,而且复杂程度远超制茶。

    前些天在武夷山调研时,“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老师说制茶要先了解茶叶的“脾气”,熟悉其“脾气”后才能做好茶。这种“制茶精神”一样可以延伸到卖茶环节。摸不清消费者的“脾气”,卖茶谈何容易?任何时候,人“首先”是主观的人,没有“脾气”的背后是另外一种“脾气”。

   “天涯若比邻”正在成为现实,我们正在重回“村落时代”,需要的产品或服务都可以借助口碑来选择,尽管中国很大,地球更大。微信的盛行更加佐证了这种趋势。“我”推荐我喜欢的,“我”搜寻我需要的,就像郭先生及其他茶商搜寻《茶翅高飞》、《点茶成金》、《指点茶山》一样。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需要做的是踏踏实实把产品或服务做好,让其很容易被发现、很容易被记住,并让有需要的人很容易找到、很容易了解、很容易采购。这是茶叶销售的大势,也是其它产品或服务销售的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完)(作者系著名品牌专家、远卓品牌策划公司首席顾问兼策划总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