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砚不能言却可人

茶叶香 发表于 2014-1-26 20:44:52 | 显示全部
端砚问世于唐,至今已有接近1400年的历史。端砚石出产于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按照以州名物的习惯,因称“端砚”。唐代中期,端砚已经广泛流传,李肇《唐国史补》记:“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自古以来,端砚就因为它的优美品质获得文人青睐,被尊列“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之首,并与宣纸、徽墨、湖笔合称“文房四宝”。宋代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说:“砚之美者,无出于端溪之石。”元代刘诜更在《端溪砚石赋序》中感叹:“以天地之大,而产石之为砚不过数处,而端溪又为天下第一。”
天生丽质,细润如玉
端砚有细润如玉、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等优点。其中的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的出产更是佼佼者,合称“端溪三大名坑”。清代陈龄总结了端砚水岩的“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正因为端砚如此之美,文人形容:以手摩挲端砚,“温润如飞燕之肤、玉环之体”。端砚遂成为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砚中珍品,并被钦定为“贡品”。
以工代艺,当代误区
当代端砚的制作,逐渐走入了“以工代艺”的误区:一方面,是技术层面呈畸形的快速发展态势。以用刀之精细论英雄,品评标准错位,一味追求雕刻之高难度,玲珑浮凸,纤细淫巧,繁密堆砌,砚雕变成了一般石雕,制砚变成了制作陈设用的摆件。另一方面,是文化层面发展速度太慢。高档砚台的品位“不高”,低档砚台的品位“过低”,文化含量薄弱成了端砚的一大弊病。
来自台湾的端砚推广及研究专家吴鸿祥先生曾说到:自1997年始,先后举办过数十次砚展,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书画家们对雕工繁复的砚台,普遍不感兴趣。按理,书画家对艺术鉴赏,整体应有较高的水平。书画家们纵然有较强烈的审美主观,但也不会置“美”于当前而不顾。是书画家们不懂砚?或是这些砚的审美标准普遍不及格?吴先生认为:端砚为“文玩”要角,文化人即使玩物,也不能与“文化”脱钩。刻得精、刻得细的,并不等于就是好砚作。工艺上的难度,并不等同于艺术上的高度。
砚不能用,价值为零
砚的天职,就是供人磨墨用的,所以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有地方磨墨。不但要有地方磨墨,还要千方百计、尽可能让人磨得舒服,而不是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专与用砚的人过不去。有人说:“现在还有多少人磨墨呢?”能不能磨墨是一回事,人家磨不磨墨又是一回事。打个比方,中秋月饼,有些人很爱吃,也有很多人不爱吃,但总不能因为有些人不爱吃,就把月饼做成只能看不能吃的东西。宋代晁以道说:“砚若无池受墨,则墨亦不必磨,笔亦不须点,惟可作枕耳。”也就是说,砚没有池,干脆拿来作枕头就算了。明末的陈子升则把“砚池”比作人的眼睛,他说:“砚无池如人无目。既琢而复归于朴,斯为完器。”
实用功能与观赏性并不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当端砚实用的本质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时,其作为“器”的审美价值也就随之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反之,当其本质功能被人为弱化时,那种被边缘化了的“变性端砚”,也会因其不伦不类而丧失砚台的观赏意义。端砚没有体现书写、描绘的使命感,尽管精雕细琢,也只能当作一般石雕,不足以成为端砚,则其价值就等于零。
砚不在大,适中为美
近几年,常见有关各地巨砚问世的报道,大者如船,重达数吨,而且互相攀比,都想争天下第一。端砚亦有越做越大之风。
人们把砚置于桌子之上,要求作实用时能便于磨墨,作观赏时可拿起把玩。如其形体过大,要玩赏时又根本无法搬动,这样的砚,要之何用?白白浪费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而已。
翻阅《西清砚谱古砚特展》、《中国古砚谱》、《文房四宝·纸砚》、《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砚》、《紫石凝英》等砚书中的端砚,发现其平均尺寸在七八寸左右。古人论砚,谓“砚不在大,适中为美”(高濂《遵生八笺》),或许这就是“适中”的尺寸了。而当代新砚的发展趋势,平均尺寸已达到了14寸左右(还有6方大至1米至4.6米的巨砚未有统计入数据内)。
潜力品种,空间巨大
端砚自古以来就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宋代米芾在《砚史》中列举了一些端砚后说:“已上砚平生约见五七百枚,十千已上无估。”而歙砚“幸完好,直五七千以上无估”,其价值明显低于端砚。清代李兆洛《端溪砚坑记》载,端砚中的老坑“但如手掌大,温润无疵者即值一二十金;其不甚精美者亦需一二金;若五六寸成方无大疵则在百金以上矣。”近十余年来,端砚的价格一路攀升。1996年版的《肇庆市端溪名砚厂价格目录》中,10寸精工雕花甲级老坑砚的价格仅为2078元,而按今日市价,已逾十万元,石质、雕刻特别优美者,则达二三十万元。
近年端砚的价格确实升高了不少,但与其他艺术品相比,端砚还处在一个低价区位。试以端砚石和寿山石作一比较:端溪老坑是砚石之王,寿山田黄是印石之王,二者都属文房之珍。在清代,一方6寸温润无疵的老坑价格和一两田黄的价格差不多。但现在,一方当代名家大师制作的6寸上品老坑砚,价格在数万元至10万元之间;而在2013年的拍卖市场上,当代名家大师雕制的田黄作品,已突破每克10万元的关口,按两计就是每两500万元。可见,6寸温润无疵的老坑价格和一两田黄的价格,在清代时是相同的起点,但现在前者的价格仅是后者的数十分之一。
可以说,包含老坑在内的整个端砚家族,是收藏品市场上尚未被很好开发过的投资潜力品种,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
收藏投资,内有诀窍
端砚的坑口庞杂,初入行者对端砚的认识有限,什么坑口的砚石都收藏,容易上当。只收藏那些特征明显、石品好、坑口无争议的名坑出品,是一个回避风险的好办法。所以初来乍到,宜专注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
坑口是影响端砚价格的重要因素。判断端砚坑口,切忌仅依赖于某种单一的依据。如有不少人把五彩疔作为老坑的“身份证”,以为有五彩疔的就一定是老坑。其他还有以金银线、冰纹、朱砂斑作为老坑标志的。
端砚石中,很难说有哪一种石品特征是具有唯一性的。比如,有五彩疔的坑口:以老坑最常见,但坑仔岩、麻子坑、宣德岩亦偶有;有金银线的坑口: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宣德岩、朝天岩、冚罗蕉、斧柯东等皆有;有冰纹的坑口:以老坑为常见,麻子坑、坑仔岩、朝天岩亦偶有;有朱砂斑的坑口: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有冻岩、斧柯东、宋坑等皆有。总之,不论是石品、石色或石声,任何一种单一的指标,都不足以单独作为鉴别端砚坑口的唯一依据。鉴别,应从多个角度、综合多种方式进行。假若有一块砚石,既似坑仔,亦似老坑,这时,若按坑仔的价格购买,则无不可;而作老坑购入,则需三思而后行。
有些收藏者购买端砚,往往只关注作者,而忽视作品本身,看见砚台上刻着、证书上印着“某某大师制”,便以为一定是好砚。正常来说,“名人名作”应是最具有投资收藏价值的“放心品种”,但现在大师证书满天飞,“名人”制作的砚未必就是“名砚”,刻着“名人”名字的作品未必就真是“名人”本人所制,且各种证书上印着的坑口未必就是名副其实的坑口。所以,购买砚台,还是要先看作品本身为妥。如石质既好、制作亦佳,即使价格稍高于市场价,也要果断买下。
好的端砚,有“三可”:可用、可赏、可玩。“可用”体现的是端砚的实用性。既然是要实用的,那砚材肯定是越优良越好,制作是越便于使用越好。“可赏”就是要有观赏性。优美的砚石,石质通透、石品丰富、石色娇美,材料本身就大有看头。在制作上,匠心独运,雕刻精良,富有文化气息,这也是一种观赏性。“可玩”就是可以上手把玩。砚过大,捧都捧不过来,不好玩;砚过小,也没玩头。端砚要可玩,除了大小合度,也要避免过度的高浮雕,上手都会弄断线条的砚台,是不能玩的。
时下有些砚台拍卖图录,一见端砚就说是老坑,一说老坑就直指是大西洞;砚形稍圆,或带些石皮,就说是端溪子石。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自抬身价。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十有九错,收藏者千万不要为图录上的这些说明文字所迷惑,以免花冤枉钱。
又见有些端砚收藏者,良莠不分,把瑕疵当成名贵石品来追捧。过老的火捺、过粗的金线、过多的翡翠、过大的黄龙纹以及泪眼、死眼等,都不值得标榜,有不如无。再者就是盲目追眼。端砚行内,向有“追眼”、“炒眼”之风,火柴盒大小的老坑碎石,不可为砚,但偶出一石眼,辄要价数万元。须知石品再美,也要生于可实用的砚台上方有价值。
收藏者大多有“捡漏情结”,玩新端砚,能捡漏的机会很少。最有可能的“捡漏”,是一块砚石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开料后一看,各种名贵石品俱全。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老是想着捡漏,套用“赌玉”的做法去收藏端砚,大多数会吃亏。因此,不要指望捡漏,现在端砚的价格才开始启动,光凭借时间差,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升值回报。以时间和品质换取回报,这才是投资收藏端砚的正途。
第四届民间国宝评选揭晓
包括商代青铜罍、宋官窑琮式瓶、宋龙泉窑出戟尊等在内的八件文物,被授予“民间国宝”称号。日前,由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中国西部发展促进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在京揭晓,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夏更起、吴镇烽、云希正、张广文等18名专家依据《中国民间国宝标准》,经过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了2013年的“民间国宝”。
此次“民间国宝”评审获奖的“十八罗汉显神通”组雕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方文桃的精品力作。作品体积硕大,是融山水、人物、花鸟、书法艺术于一体的巨型组雕,耗时长达一年多时间才得以完成。其材质采用佛家奇珍七宝,拓展了雕刻艺术的表现空间。人物造型以象牙雕琢,“十八罗汉”法号雕刻在翡翠上并镶嵌于山石峭壁。专家们认为,此次入选的“民间国宝”展示了现阶段民间的藏宝水平。
千年古茶树的“古味”
以云南临沧的千年野生古树茶为原料配制的“茶祖茶”近期成为老茶爱好者关注的热点。古茶树分布于神秘宽广的原始森林高山云雾之中,片片鲜叶采自高达30多米的茶树之上,茶香清新幽雅,滋味鲜醇甘爽。中国茶叶按照加工工艺和色香味形品质特征差异,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茶祖茶”的研制者鞠肖男先生在白茶、普洱茶、红茶三大茶类加工技术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保留古树茶自然元素为目标,采用纯手工的加工工艺,由鲜叶剔选、摊青、萎凋、晾青、翻青、堆青、微创、激香、风干、精选等多道工序组成。茶叶活性成分缓缓发生水解、聚合、氧化、转化,不仅具有鲜嫩、柔和、味酽、鲜爽、耐泡的特点,而且易于保存,存放越久,味道越香醇。“茶祖茶”是茶中的活化石,千年树干枝梢愈积愈醇的茶性,纯化出一种岁月的味道,它将成为普洱茶、黑茶等适合保存收藏的茶叶新品种。
水墨京剧人物画展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