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茶业界要闻:可持续发展与有机茶开发

十大品牌茶 发表于 2011-12-3 16:08:24 | 显示全部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中最具有生命力,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饮料。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和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茶叶数量、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与提高。茶叶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又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也是南方山区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并成为广大山区茶农脱贫致富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因此,可持续发展茶叶生产能够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相结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极有前景的“绿色产业”。
  我国茶叶生产从1949年起到1999年,其总体发展趋势是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在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茶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值得我们深思与急待重视改进的问题。针对当今新的社会形势发展,为适应消费者日益增强的卫生保健意识,与国际市场接轨,为茶业可持续发展,近处在国内主要茶区建立有机茶基地,研究与开发有机茶叶产品,为我国21世纪茶叶生产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
  1、我国茶叶生产持续发展的成就与特点
  1.1茶叶生产持续迅速发展
  我国茶叶生产发展是从1949年时的最低谷开始起步,当时产茶仅5.12万吨,出口2.17 万吨。由于政府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组织茶农垦复荒芜茶园13万多公顷,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低产茶园20万公顷和开辟集中成片的条栽茶园53万公顷,同时陆续兴建300多个大型茶场(厂),建立了几百个商品茶生产基地和茶叶出口生产体系,促进了全国茶叶生产发展。前20年基本以垦复、发展及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茶叶产量年增加5.9%。随后10年边扩大茶园面积,边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1979年全国茶园种植面积达105万公顷,茶叶产量达27.72万吨,出口茶叶达到10.68万吨,分别是1950年茶园面积、产量和出口量的6.2倍、4.5倍和5.7倍。30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3%、11.5%和15.7%。茶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高。
  80年代后,我国茶园总面积基本稳定在110万公顷左右,总产量增加主要靠改善茶园结构和提高茶园单产。按采摘面积计算,1990年每公顷351公斤,到1997年提高到705公斤,增加100.9%。这个时期茶叶生产发展成就还表现在茶叶加工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至1988年机械化程度已达70%左右;全国茶树良种种植面积达85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扩大了茶叶商品范畴,发展了红碎茶,名优茶产销两旺。茶叶市场相继出现颗粒形茶、速溶茶、液体茶及各种茶制品,丰富了茶叶品类。1997年全国茶叶产量达61.3万吨,出口量为20.2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加101.8%和87%,年增长率达6%和5.1%。随着产销发展,华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逐步提高,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由1950年10.1%,提高到1996年的22.3%,同期内出口量所占比重由6.5%上升到18%。
  1.2茶叶出口量稳步增长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长期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自50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力的增强,现已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贸易关系,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由1950年的2万吨上升至1998年的23万吨,增长10倍多。其中1979年出口突破10万吨,1989年突破20万吨。近10年来稳定2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占总生产量一般为30—40%。这样大的出口份额在国内农产品中仅次于蚕茧与丝绸,为第二位。
  当前如何提高茶叶出口增值问题已引起各产茶国关注。国际市场上各产茶国出口的茶类,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均以红茶为主,品质稳定,卖价高,有左右红茶市场能力。我国是多茶类产茶国,品类丰富,适销面广,产值也高,特别是1993年后绿茶出口量均超过红茶,中国绿茶在世界茶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茶叶应以绿茶为主,并发挥多茶类优势,积极诱导、培育和开拓各类茶的市场,既有利于扩大出口,更有利于提高创汇值。
  1.3名优茶产销两旺,效益显著
  我国茶叶产销在70年代还是产品短缺,供不应求.到80年代初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传统的产品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茶需求量越来越大,内销市场也由大中城市向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拓宽,人民对茶叶需求量快速增长,茶叶消费水平由1950年的每人0.1公斤上升到1998年的0.33公斤,茶叶年消费总量从5.1万吨增加到近40万吨,分别提高2.3倍和7倍。对茶叶品质要求也日益提高。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产茶区一方面恢复和扩大历史名茶的生产,同时又雨后春笋般地创造了一大批新名茶。在大宗茶出现效益下降,部分产品积压滞销的情况下,由于名优茶效益高,销路好,调动了茶农开发名优茶生产积极性。因此,近10年来全国名优茶出现了产销两旺局面,1997年全国名优茶产量10.7万吨,产值达41.2亿元,分别占全国茶叶总产量17.3%,占总产值48.4%。比1990年名优茶产量产值增加3倍和5倍,名优茶的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显著,不仅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也有效地缓解了大宗茶效益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了茶农生产积极性,也保证了茶叶总体效益的稳步提高。
  1.4科学技术促进了茶叶生产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茶叶科技对我国茶业生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第一,建立种质资源库,选育茶树良种,推广无性系繁殖技术。1981—1984年,通过资源考察与收集,国家在云南猛海与浙江杭州分别建立二个茶树种质资源库。到1997年已收集保存了19个省(区)和6个国家的茶树种质2700余份,发现了新种与变种。全国经审(认)定的茶树良种达77个,其中无性系良种60个,还有一些正在区试。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进行地方种行贿再利用。先后开展了新品种选育,茶树良种技术,室内保存技术与基础研究,利用良种母株上的插穗进行无性繁殖,保持良种性状,繁殖系数大,在产茶省建立良种繁殖示范场,加快了我国茶树良种工作和现代化茶园建设进程。
  第二、茶树优质高产配套农艺管理技术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南茶北引”试验成功,为江北茶区丰产创造了丰富种管经验;茶树种植密度和排列方式试验推广,可早投产、早收益;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围绕“茶树高产规律及主要技术指针研究”,提出了长江中、下游茶园高产规律和土、肥、水、剪、采等主要可行的技术指针,推行合理密植,改造园相,平衡营养施肥,选用良种以及机械化管理等为中心的茶园优质丰产综合配套技术,为我国年产万担商品茶生产基地和名优茶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茶树植保研究与综合防治技术。70年代探明我国茶树病虫害的种类分布,提出了我国茶树主要害虫种群演替规律、生活史及其综合防治措施。而短中期的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较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与发展;在化学防治上提出20多种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超低量的喷雾法省药省水,节省防治成本。同时农业、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取得成效,近年苏云杆菌、白僵菌、昆虫病毒已在茶园大面积推广应用,既解决了生产中实际问题,降低成本与农残,又保障了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
  第四,茶叶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应用。进入70年代后,绿茶初精制机械、萎凋槽和红碎茶机具研制成功,使大宗红绿茶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茶叶品质,增加了出口市场竞争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珠茶炒干机实用有效,荣获国家发明奖。近年在茶园管理、修剪、采茶机械化的研究推广,以及计算机被应用在茶机上的试验成功,使我国茶叶生产机械化又进入一新阶段,上了新台阶。
  第五,茶树的综合利用与基础性研究进展较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对茶籽油与饼渣的利用,以及茶皂素TS-80乳化剂在纤维板上应用研究效果显著。从茶叶提取的抗氧化剂成功并在食品及医药中应用,居界领先地位。茶叶研究所现各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先后开展的茶叶生物化学和茶树生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茶叶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茶树组培幼苗与细胞悬浮培养成功等许多先导技术研究,把茶叶科技引向深入。
  2、我国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正视我国茶叶生产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在茶业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除了茶叶“税赋较重”及“管理体制”等老问题没有解决外,当前茶叶产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可归纳如下:
  2.1改革茶叶落后的生产方式,走茶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彻底扭转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茶叶供不应求的矛盾。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种植、加工、经营、管理非常分散造成了茶园基础的衰退、单产低、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加工分散造成了规模小、设备陈旧,资金实力弱,劳动生产率低;经营分散使得没有规模经营效益和竞争力,产品假冒制伪时有发生,茶叶行业缺少有实力的企业,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能力减弱,先进的技术、科技成果得不到应用。只有改变这种落后的茶叶生产方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提高我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茶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和茶场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手段,将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联接起来。
实现茶业产业化,首先龙头企业是核心。“龙头”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持龙头企业要坚持以下标准:a.要求规模大,实力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高管理水平;b.要求技术水平高,有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c.有比较强的辐射能力。
  第二、开发优势产品是关键。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为中心,不断开发和创新优势产品,树立新品牌,同时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发系列产品,保证质量,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
  第三、建设生产基地,这是生产优势产品的基地与基础。在解决好生产责任制的前提下,对基地要特别重视和加强技术管理。首先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基地茶园进行配套农艺技术管理,扩大良种的应用,改善生产、加工设备条件,培训人材,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四,加大产业化企业的科技含量。与科研部门联姻,产品要有科技含量,不断促进优新技术成果转化,这是企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五,健全服务体系。在茶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搞好全程技术服务工作,以保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与畅通,并从实际需要,协助制定规划,科技开发,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等,要有稳定而宽松的环境,使之不断壮大,保证茶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茶叶产业化实体电由“龙头企业+基地+茶农”共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共同发展。
  我国茶叶生产只有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生产才能上规模,经济才能有实力,产品才能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产销衔接和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有承受能力。这不仅有利于面对国际市场,也有利于面对国内市场。
  2.2加强科学技术,提高茶业现代化水平
  A 加快良种选育与良种良法技术推广
  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益与无性系良种普及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的无性系良种普及率整体水平很低,只占到16%,同时良种选育与繁育手段落后,良种良法技术推广慢,直接影响了茶叶品质提高和茶叶生产发展。因此,根据当前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明确茶树良种目标,以品质为中心,兼顾产量的抗性,提高我国茶树的育种水平;另一方面应对现有茶树良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速繁育推广,提高我国茶园良种化水平,扩大良种茶园面积。
  B 重视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我国茶区的茶叶加工大多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建立,也有建国初期建立的茶厂目前仍在使用,多数茶厂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机械老化不配套,场地脏乱,大宗茶制茶工艺粗糙,技术不规范,造成部分茶叶品质下降,细菌等卫生指针超标。不少欧、美茶叶客商也不断提出要求,改善这一现状。我国茶叶生产加工,除了新建的名优茶工厂之外,多数大宗茶加工工艺技术与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工艺老化的加工厂。在茶区逐步建立一定规模的,具有技术规范的且能连续化的大宗茶生产线,提高我国茶叶生产加工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评论列表 ( 评论15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1-12-4 00:09:19
    哈哈,看的人少,回一下  
  • 大嘴青蛙

    2011-12-4 00:46:23
    顶下再看  
  • 夜带水果刀

    2011-12-4 07:16:57
    我来看看!谢谢  
  • kiss

    2011-12-4 15:58:40
    设置阅读收费赚钱快啊  
  • zyh18

    2011-12-4 15:58:40
    回复一下  
  • 映绮

    2011-12-4 15:58:40
    厉害!强~~~~没的说了!  
  • 格林

    2011-12-4 16:04:37
    给我一个女人,我可以创造一个民族;给我一瓶酒,我可以带领他们征服全世界 。。。。。。。。。  
  •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