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古朴典雅的徽州茶文化

82587.com 发表于 2017-9-19 10:57:42 | 显示全部
古朴典雅的徽州茶文化
徽州茶道大致分为五种:富室茶、文士茶、佛家茶、道家茶、农家茶。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了解安徽徽州的茶文化。
  
  1富室茶
  
  富室茶的特点在于重排场、重气派、重器具。高堂花厅,华贵茶具,嫩芽新茶,一切以气度不凡,富丽堂皇为宗旨。茶具追求质地优良,造型高雅,饮者对象多为达官贵人和富贾豪商等。
  
  华贵富室茶的表演程序分为十法,依次为:备具、备茶、赏茶、涤器、投茶、浸润、冲泡、敬茶、受茶、品饮。茶品须选用上等徽州茶,茶具为粉彩色滗盂、汤瓯、瓷壶;身着浅色古装的茶艺姑娘在柔美舒缓的古典音乐伴奏下,洗茗冲泡纤手轻扬,恰似玉环起舞;轻启朱唇吟诗唱词;茶艺姑娘敬茶谢客举案齐眉,轻移莲步,如同仙女下凡,一道道景致曼妙的程序,使人顿生一种飘逸如仙之感。
  
  2文士茶
  
  徽州乃 “程朱里阙里”,被视之为“道学渊源”之所在,素有 “东南邹鲁”之誉。这里文风昌盛,人文荟萃,重教尊礼成俗,各种学派纷呈,儒士人才辈出。文人雅士常相聚,海阔天空,天南地北,古今中外,话题必从茶里出。以茶助兴、以茶会友,品茗论道,物质里面见精神,高风雅韵,谈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及怡情益思养性舒心,茶道无疑是茶文化的最佳载体。
  
  徽州人好儒,儒雅成风,茶为至爱。文士茶最能体现徽州文人雅士个性,其特点是重环境、重氛围、重程序。重环境,要求或幽林庭院,或竹坞流泉,或山光水色,或茂竹修林;重氛围要求邀三五知音,携同道好友,或沐浴更衣,焚香抚琴,或吟诗赋词,挥毫作对,或泥炉薪炭,瓦罐竹勺,或精美器具,加上上等的名茶,有陆羽茶旗飘扬,古联古炉古壶;重程序精心设计的环节共有十八道。
  
  文士茶是最能体现徽州茶文化精髓的茶道,其十八道程序前呼后应,连贯自然,如诗如画,给人一种清新雅逸超凡脱俗之感。由此一位叫江麦浪的先生将这十八道程序重新编排以作演示时吟咏,诗情画意油然而生:一是煮新安江水,沏黄山顶茶;二是净茶皿以雅,战灵芽石露;三是紧铛一杯水,温杯待香熏;四是茗芽卧起味,银勺试分茶;五是活水三春候,石髓润类芽;六是凤仪三点头,高山流水情;七是手旋银针转,汤清兰气生;八是银拂拨清汤,波下无点尘;九是一川烟景合,杯蕴兰气馨;十是茶道逢君子,两品更清心;十一是清心诚乐事,净杯品兰茗;十二是启盖拨兰烟,荡汤发清馨;十三是倾汤入杯皿,扬波促清芬;十四是会心不在远,色香得天真;十五是自得同人乐,细品精神通;十六是纳山水清气,论古今纵横;十七是芝兰多余韵,二沏三拉明;十八是静坐得幽趣,品茗快此生。
  
  静雅文士茶的表演程序分为十八法,依次为:备具、焚香、盥手、备茶、赏茶、涤器、置茶、投茶、洗茶、冲泡、献茗、受茶、闻香、观色、初品(一巡茶)、上水、再品(二巡茶)、收具。茶品选用“黄山毛峰”茶;茶具为青花滗盂、汤瓯、玻璃壶。身着蓝印花褂及大滚边罗裙的茶小姐,在轻盈的江南古典丝竹乐中,亭然而立于长案边。备好青花滗盂、汤瓯后,茶小姐虔诚焚香,肃然而拜,是为敬“茶圣(神)”。接着盥手、备茶、赏茶、涤器;再轻捧青花滗盂,缓缓转动腕部,使盂中寒气随沸水转动洗荡而尽。尔后置茶、投茶、洗茶、冲泡;冲泡时,壶嘴由低而高三上三下,泻水柱银珠试练,使茶叶翻浪受热均匀,此法也称“凤凰三点头”。品茗时将瓯盖轻扬一缝隙,以鼻翼闻之溢出的茶香,称之为“闻香”;再将瓯盖揭开,细观青翠之茶,清澈之水,称之为“观色”;然后先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在徐饮慢品,让齿颊留香,茗香盈口,称之“品味”;待再续(二巡茶)再品时,舌底津津生风,清香久久驻留口中。观赏“文士茶”,可见儒雅之风,高雅之风,清雅之风。因此有人将文士茶特色概括为“三雅”:人雅、器雅、境雅。再加上用水的讲究,或高山名、或冬令雪水,又有人将此概括为“三清”: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
  
  3佛家茶
  
  佛教讲究“清静”的思想境界,静修禅坐讲究周围环境静怡,僧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修身养性。而饮茶品茗者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礼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佛教也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三:供佛、待客、自奉。据《蛮瓯志》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中等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以上等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学佛的人是时刻都注意学习的,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与学佛、信佛挂钩,以求对佛的尊敬和学佛的长进。譬如茶文化的十三道茶道,就与佛教的十三阶住位之意,又作十三天相轮之说有关。
  
  佛家茶的表演程序分为十三法,依次为: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3、焚香,敬佛主,4、涤器,洗涤 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
  
  4道家茶
  
  道家与茶历史情缘深远。历史上道家植茶饮茶修行得道典故甚多,观中的道士流行以茶享客,并以茶作为祈祷、祭献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同时茶作为饮料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在道教的的宣扬下,并作为道家养生之道所重视。此外道家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境界和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异曲同工,同出一辙。
  
  道家茶则是休宁县齐云山所有的茶道。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旧有“江南小武当”之称,道家茶以齐云山道教本土所产的白岳黄芽为依托,敬天祈地是道家茶的思想特色,追求反璞归真、清净无为。
  
  徽州茶道汲取了中国唐宋茶道之精髓,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极富创新个性,其表现出的道德精神是“敬、和、俭、静”。“敬”,表现的是茶性虔诚,茶品高雅,以茶敬客是徽州人的传统,端茶上水,既表示的是对人的尊重,也显示出主人的真诚;“和”,表现的是茶味清纯,人与人交往,贵在和睦相处,和谐为本,平等相待。 “俭”,表现的是茶情朴实,即所谓的古人云“君子之交淡若水也”,这里的“水”,我们即可理解为“茶水”。朋友往来,以茶当酒,体现的是人的淳朴本色;“静”,表现的是茶功幽雅,超凡脱俗,以体现人的淡泊名利以明志。
  
  5农家茶
  
  徽州农家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在沿用乡间饮茶习俗并加以整理的基础上,设计的简洁程序有:涤器、投茶、洗茶、冲注、敬茗等。由此观之,它追求的是简洁方便,给人道地的回归自然的感觉。
  
  纯朴农家茶表演程序,依次为:摆具、备茶、赏茶、烫碗、投茶、冲泡、分茶、敬茶、品味。茶品选用“屯绿”特级茶;茶具为青花瓷壶、茶碗、铜水壶。身着青花衣裤的村姑,头系青花头巾,腰系肚兜,在悠扬的民乐声中站立于案前;先依次将青花瓷碗摆好,接着用温水依次冲涤茶碗,再将茶叶投入瓷壶内,然后将铜壶中的沸水注入瓷壶内;冲水时以沸水高冲,如同蛟龙喷水,又似瀑布直泻,滚滚而下…….待缕缕茶香悠悠溢出,始执壶分茶。分茶时应平行置于案前的茶碗由右前至左前,再由左后至右后,然后再右后、左后、左前、右前,如此循环可使茶碗所盛茶汤浓淡保持一致。村姑们备茶、分茶、敬茶的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了农家姑娘的热情真诚与美丽大方,将纯朴亲切的乡土气息传给茶客,使人犹如身历徽州农家其境,感受徽州绿茶之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