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梅州茶叶产业亟需“抱团发展

jacky0752 发表于 2011-11-5 17:34:33 | 显示全部
本帖最后由 jacky0752 于 2011-11-5 17:35 编辑

梅州茶叶产业亟需“抱团发展
  梅州是著名的“单丛茶之乡”,是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近几年来,我市茶叶产业化生产取得了突破性,但对比西湖龙井、铁观音、大红袍等知名品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全国市场上还很难占有一席之地。面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要改变我市茶叶产业落后的现状、强势崛起,仍然任重道远。
  产业化发展阔步向前
  茶叶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我市重峦叠嶂,空气清新,有种植茶叶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市茶叶产业分布在8个县(市、区),种植面积14.5万多亩,总产1.08万多吨。茶叶的种类以乌龙系列为主,其中单丛茶占9.5万亩,其余为奇兰、水仙、黄金桂、黄枝香等。
  据市农业局分管茶叶产业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茶叶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基地化、良种化、集约化种植,初精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正朝着产业化方向阔步前进。在市级以上的185家农业龙头企业中,主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企业有24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9家。这些企业带动3万多户农户种植茶叶奔康致富。目前,已有16家茶叶企业的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家茶叶企业的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在我市21个广东省名牌(农业类)产品中,茶叶类占了9个。近几年来,还有35个茶叶产品在农博会、交易会、名优茶评比等活动上获得金奖。
  我市茶叶产业所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但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茶叶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品牌多而分散、市场占有率低、龙头带动力弱、专业人才匮乏、农业劳动力紧缺、良种率低等。
  整合品牌形成竞争合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名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梅州虽然涌现出以“雁南飞”、“西岩”为代表的茶叶名牌,但总体而言,品牌多而分散,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合力。这成为制约我市茶业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大埔县万事达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秋说:“梅州人的茶叶品牌意识比较差,宣传也不到位,我们的产品几乎只能卖给自己人,很难外销。别说外省,就连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只是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市场份额。与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等茶叶品牌相比,梅州茶叶品牌在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梅县华银茶业有限公司经理何方明说:“不仅品牌意识差,产地意识也比较薄弱。如梅州各个县(市、区)都有绿茶,但却各打各的品牌,各打各的旗号,并没有纳入地方特色品牌。品牌不响,不为人所熟知,市场开拓就会很困难。何不将梅州的绿茶品牌进行整合,再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打造出‘客家绿茶’品牌,使之像西湖龙井代表杭州一样,成为代表梅州的名茶。”张新秋建议,在参加各种对外产品展示活动如出口交流会时,各个茶叶企业要联合起来,积极主动增加农产品展示平台,避免出现“单打独斗”的情况,真正打响梅州的茶叶品牌。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虽然雁南飞牌、西竺牌、龙星牌、华银牌茶叶等获得了广东省(农业类)名牌产品,但这些品牌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提高知名度的空间还很大。希望政府可以扶持和鼓励具备品牌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优势的企业承包、收购或兼并规模小且竞争力弱的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或者整合全市茶叶品牌,培育2至3个具有梅州特色的知名品牌,形成竞争合力。
  加强质量监督打造品牌信誉
  塑造茶叶品牌的基础是产品质量。市茶叶协会会长、大埔县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顶国说,市场上流通的一些劣质茶叶一般产自一些私人小作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争创优质优价名牌产品的良好氛围,也对有心做好茶叶的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埔县康达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法卫认为,大埔的茶叶之所以在梅州茶叶界享有盛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方面做得比较好。他认为,损害信誉,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不应成为一个大而空的口号。有关部门应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建立茶叶例行监测和销前抽检制度,对规模茶叶生产基地和主要流通市场进行定期定点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日常检查,严防劣质低档茶、假茶、毒茶进入市场销售。
  同时,茶叶生产企业也要自觉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梅州茶业的信誉。
  培养本地人才建立人才资源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我市茶叶界科技人才非常紧缺,茶叶生产企业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都比较难。由于缺乏科技人才,茶叶生产企业新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大多停留在以老经验制茶的状况,缺少对传统加工工艺的提升。事实上,尽管农业部门加强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但由于目前茶叶专业型和专家型的高级人才不多,有些茶叶企业甚至只能依托外聘师傅指导茶叶生产加工。自身培育的人才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梅州茶叶产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建议,要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有利于梅州茶叶产业发展和专业人才聚集的政策,广纳贤才。或者建立茶叶人才资源库,招聘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培育本地茶叶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此外,可以定期举办茶叶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班,交流制茶经验,普及茶叶科技知识,解决茶叶粗放经营的问题。
  茶文化与旅游结合提升发展空间
  “茶叶产业,不应仅仅是茶叶生产,它还应该蕴涵着茶文化,蕴藏着旅游商机。”在采访过程中,有不少企业认为,梅州发展茶文化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魏顶国认为,“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看似是两个不相关的产业,但其中的联系却非常紧密。茶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但凡有一定历史的品牌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茶的文化越深,茶的价值越高。而旅游同样离不开文化。将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茶叶生产基地打造成旅游胜地,不仅是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提升茶叶品牌和茶叶销售也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广东昌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杏昌说,由于茶树生长的特性,我市大部分茶叶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都非常好,高山流水,风景怡人。一些条件成熟的茶园可适当发展茶文化旅游。但发展茶文化旅游,首先要注重打响茶叶品牌,才能吸引游客,带动梅州茶叶产业的发展。如“茶中之王”——武夷山大红袍,凭借大红袍的盛名,依托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打造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印象红袍”。这些品牌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梅州学习借鉴。(何碧帆 特约记者 丘佳纳 实习生 黄汶 张媛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