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山中奇茗冠天下

爆米花 发表于 2012-5-8 14:19:09 | 显示全部
名山出名茶。秀甲东南的武夷山,出了一种滋味醇厚、香气浓郁的名茶,这就是驰名天下的武夷岩茶。所以来武夷寻胜的游人,在玩赏的山水之余,总也忘不了一品此茶,似乎非得“一啜”,则不足以言尽揽武夷之胜。  

    当然,武夷茶的见赏,不自今日始。苏东坡的《咏茶》诗里,已有“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之句,可见早在宋代,武夷茶就已逐渐兴起,而为贡茶使君丁谓、蔡襄等文人学士所赏识了。而查慎行《御茶园歌》云:“先春次春遍采摘,一火二火长温馨;缄题岁额五千饼,鸡狗窜尽山边村。”却反映了贡茶给武夷山茶农带来的深重灾难。
    入清以后,武夷茶又由衰而盛。每逢春初,大批客商便接踵而来,采办后转运四方。到康熙年间,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武夷茶和小种红茶运销的区域,已远至西欧、北美和南洋各岛。当时欧洲人都把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而在上流社会中,也流行着以“武夷”作为中国茶和红茶的名字,由此可见其名声之大了。
    千余年来,武夷茶之所以始终脍炙人口,盛名不衰,究其原因,就在于明徐勃所说的“山中土气宜茶”。武夷山的奇峰秀水,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峰岩高耸,峡谷深邃,日照时间比平地短。山间岩泉渗流,终年不断,相对湿度比较大。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植茶的土壤,几乎全是酸性岩石风化而成的,并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各岩又多是依崖筑成的梯式茶园,或利用岩凹、石隙垒成的盆栽式茶座,客土植茶,土层深剧、疏松,适合于茶树深根的生长。作为一个茶区,武夷山的自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
    到了元初,武夷茶便被充作贡品。先是浙江行省平章高兴,采制入献;不久,其子久住又创御茶园于四曲溪畔,督造贡茶。于是,御茶园成为武夷茶发祥地;茶事遂盛极一时。此后,直到明代末叶,武夷茶就一直成为皇室的宠物。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铢求无厌,贡额年年增加,迫使茶农四出逃亡,乞至明末武夷茶渐趋衰落。“嗣后岩茶亦惭生”,红茶青茶兴起,傲立茶坛。
    武夷山的茶树,有着名目繁多的品种。各岩种植的众多品种,多半是土生土长的菜茶。这种用籽繁殖的茶树。经过了数百年的自然杂交,便生成了无数的变种。用菜茶制成的茶叶,可以分为奇种、名种、小种三类;而奇种又有提丛、单丛、名丛之别。所谓名丛,是从各岩茶园里选拔出品质特优的一、二株茶树,分别采摘,单丛制造而成的。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白瑞香、素心兰、金锁匙、不知春、白牡丹、不见天、半天夭、水金龟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除了本山品种肉桂之外,近百年来,还从外地引进不少良种,如水仙、桃仁、奇兰、铁观音、梅占、雪梨、黄龙等等。所以,先前人们都把武夷山称为“茶树品种的王国。”
    自然环境的优良,茶树品种的繁多,加上管理的周到和采制的考究,就使武夷岩茶具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特征,颇有色、味、香俱佳的优异品质,而成为茶中极品。这是介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的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一片标准的岩茶茶叶,冲泡开来,有“三红七绿”之分,叶缘红似朱砂,叶片绿如宝石,茶水深澄而鲜丽。饮后,令人喉下润滑,齿颊留芳。不仅可以提神、益思、破闷、解乏,而且还具有消食、止痢、去暑和醒酒等功效。
    清,《续茶经》的作者陆廷灿,有《武夷茶》一诗,写道: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然而,要真正领略岩茶的天然真味,可也是不容易的,一个高明的品茗茶人,不仅非常注意饮茶的环境,而且对于茶具、茶水、茶品和烹茶的技巧,也都十分考究。《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文字,相当精到地描写了茶的品饮艺术,找来读一读,倒也不无教益。
    要品茶,自然先要挑上一种好茶叶,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而一听妙玉说:“这是老君眉”,才接了吃半盏,这“老君眉”,正是武夷白茶名丛之一。按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记述,它是以“叶长、味郁”见称的。在当时,这显然是极为难得的珍品,所以宝玉细细吃了,也觉得“轻醇无比,赏赞不绝”。如今,以武夷山的名丛之多,自是可以挑上一种,享一享“饮啖之福”的。
    有了好茶,还得有好水,妙玉泡茶,先是用“旧年蠲的雨水”,而邀宝钗、黛玉吃“体己茶”时,又用的是五年前“收的梅茶上的雪”。这在大观园里头,可说是稀罕的了,所以妙玉说,她“总舍不得吃”。但是,按陆羽《茶经》的说法,“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所谓“山水”,也就是漫流山中的乳泉、石池。武夷一山,有着数十道泉水,迸出于石,汲之不竭,不仅水色涓洁,而且泉味清醇。明吴《武夷杂记》云:“余携茶具,共访得三十九处,其最下者,亦无硬冽气质。”据他品评,全山当称虎啸岩的语儿泉、小桃源的金砖泉为最佳,其次为天柱峰的三敲泉、御茶园的呼来泉、仙掌峰的碧高泉等等。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未可作为审评。“欲试清泉味,烹茶坐石盘”。要想品评甘泉之味,还是要亲口尝一尝武夷山泉的。
    对于茶具,也是极为讲究的。一般至少要有四种器皿——水壶、风炉、茶壶和茶杯。不论其价值如何,所注重的,在于绝对的洁净。冲泡前,先得用清泉洗涤茶具。水开后,再用热水烫过一遍,接着把茶叶倒在壶内,冲入开水。水冲满了,便用壶盖刮去泡沫,盖住壶口。然后,冲着壶盖浇点开水,使茶壶更热一些。约莫过了五分钟,便可斟出茶汁来,但斟茶时,务使每杯茶汁的浓度大致相当。其办法是,先各斟上半杯,再周而复始地轮流添满。而在客人们举起茶杯,慢慢啜着的时候,就可以在水壶里加上泉水,搁在风炉上,准备泡第二壶茶了。一般的茶叶,至多三瀹而止,岩上的名丛,却可以冲泡六、七次,而色、香、味尚留余韵。
    善于品茶的人,茶都泡得极浓,饮量却少得异常。妙玉对宝玉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了这一海,更成什么?”这句打趣的话,正是一些品茶家的信条。他们品茶的时候,决不像刘姥姥那样“一口吃尽”,而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细加品评。先是举起杯来,由远而近地移到嘴边,此鉴赏岩茶特有的一种天然的花香。继而轻轻一啜,以领略入口时浓郁的芬芳气味。然后同时从稍带苦涩味的茶汁中,去咀嚼随之而来的清鲜灵妙的回味。但是,根据“久而不闻其香”的道理,也不能老是把茶杯放在鼻前。所以啜上一口之后,还得把茶杯时远时近地移动。这时,一阵阵的幽香,便会扑鼻而来,令人悠悠意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热便欲乘风飞”。
    既游了名山,又品了名茶,真可以说“乐足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