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erPOLO 发表于 2011-10-2 21:10:15

武夷山上访“茶农”

喝茶,是我们家养成的一个习惯。每天晚上,一家子都会边看着电视,边悠闲地品着茶。以前,我们家喝的都是安溪铁观音茶,可是最近,爸爸妈妈却改喝起了武夷岩茶,说武夷岩茶养胃。于是,我也跟着喝了起来。
武夷岩茶那醇厚的浓香,令我十分喜欢。我曾数次问过父母,武夷岩茶是怎么做成的呢?可是他们却说不出个之所以然来。于是,在我的心里就留下了一个关于武夷岩茶的迷。正好,7月2日下午,妈妈带我到武夷山旅游,经熟人介绍,恰巧住在“茶农世家”——黄贤庚爷爷的家里。我心中的迷也就解开了。
到了武夷山之后,经过了半天的休息,第二天上午,黄贤庚爷爷的儿子开着车,带我们去看茶山。从车窗外一眼望去,武夷山峰峦起伏,满山都是绿油油的茶树,一路上,黄叔叔为我讲解了许多有关茶的知识。黄叔叔说,武夷岩茶,顾名思义,就是产在武夷山上的茶,它是乌龙茶类中的一种特色茶。武夷岩茶又分大红袍、肉桂、水仙、老枞、水晶龟等许多品种。其中,生长在岩石上、阴凉的地方的茶叶最好。
黄叔叔还带我们看了“长在岩石上的茶”。只见茶长在岩石上,仿佛和岩石融成了一体,一排排的茶树放眼望去,就像一层层绿色的楼梯。到了山上,我发现了肉桂的枝干上长了一粒粒像果实一般的东西,我连忙问黄叔叔。黄叔叔告诉我,那是茶籽,是茶树开花后结下的,里面的籽可以拿去种。哦!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茶树也会结果啊!
黄叔叔还开车带我们到他们家开的“瑞泉”茶会所里喝茶。在那里,我们一边品尝着专业的茶艺小姐用娴熟、优雅的茶艺泡出的武夷岩茶,那味道,醇厚甘活,清冽甘甜,使我不住赞叹。一边还听着黄叔叔为我们讲解泡茶的艺术。他说:专业的泡茶共有十八道工艺,分别是焚香静气、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游龙戏水、尽杯谢茶等。观赏性很强,是一种美的享受,受到广泛好评,还作为武夷文化的重要保留节目,到世界各地进行交流、表演。黄叔叔还告诉我:“武夷岩茶它还具有静心、明目、提神、止渴、解暑、养胃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我听了,对岩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下午,劳累了大半天的我们在黄贤庚爷爷的家里,和他们一家边泡茶边聊天。我趁这“天赐良机”,连忙采访了黄贤庚爷爷。一说到茶,黄贤庚爷爷的话匣子就滔滔不绝地打开了,他告诉我,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在种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堪称“茶农世家”。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11代了。他本人也已经种了50多年的茶了,他还告诉我:武夷岩茶从种茶到收成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制作茶叶共有11道工序。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摇青是最难的一部分。在摇青时,不能睡觉,必须盯着茶10至15小时,根据情况,翻动茶叶,所以是一件最累人、最苦的差事,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心。当我问道:“做茶当中有什么感受?”黄爷爷笑眯眯地回答:有啊,当作出来的这批茶很好,我就会感觉像返老还童一样,像孩子似的到处炫耀着自己的茶,请别人来喝自己的茶,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的茶;要是茶做不好了就会闷闷不乐,心情很郁闷。每当感到疲劳之时,他便会鼓励自己:“做茶是要付出劳动的。”,就是靠着这种毅力和坚持,现在,黄爷爷的茶是越做越好了,远近驰名,还销到海外。
临行前,黄贤庚爷爷还拿了一本书送给我,并告诉我:这是他写的《武夷茶说》。我顿时惊呆了:黄爷爷竟然还能出书?!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啊!可见时代的进步有多么的巨大。昔日的辛勤劳作的茶农不仅变成了今日卖茶致富的茶商,还成了著书立说的“作家”。黄爷爷不仅种茶、制茶,用自己的手艺,让大家了解到了武夷岩茶;而且,还说茶、写茶,与茶形影不离,来弘扬武夷茶文化,让我看到了新一代“茶农”的风采。
(本文经修改后以《毎做出一批好茶,我就像返老还童》为题发表在2011年7月13日的《厦门商报》A15版上,并同时刊发我拍摄的两张照片。)


武夷山的茶艺表演有18道工序。

这组雕塑反映了当地的茶文化。

比比比比 发表于 2011-10-9 03:59:44

呵呵 那就好好玩吧~~~~

點點滴滴啲快樂 发表于 2011-10-17 03:27:31

我在顶贴~!~

qeen 发表于 2011-10-17 03:59:38

厉害!强~~~~没的说了!

小齐 发表于 2011-10-21 10:55:30

几头雾水…

小枫 发表于 2011-10-21 10:55:30

估计你是没见识过~` 呵呵

鬼武者 发表于 2011-11-6 00:18:06

给我一个女人,我可以创造一个民族;给我一瓶酒,我可以带领他们征服全世界 。。。。。。。。。

kgod 发表于 2011-11-18 01:57:56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武夷山上访“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