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学修缘径山
心系震旦双径,有一息妙音隐隐在呼唤。苏子由诗云:“钦公未到人绝迹,千里受记来安禅。”大唐天宝年间,德性冰霜、净行林野的法钦翩然径山,结庐种茶,弘法布道,始开千寻名蓝慧风。
烟霏空翠,云驳雾霭。沿山道盘旋而上,经“佛”字崖,阵雨初歇中的径山如碧玉玲珑,清净湛寂。置身径坞,明寓庸居士之诗意历历在目:“竹色自可爱,无如此径深。千林寒玉立,万亩绿云沉。远窦窥天入,清光覆地阴。泠泠秋韵切,到处奏嵇琴。”
过“不二门”,登临法堂,茶榜高挂,“径山禅茶会”已然上演。时维农历四月十五“结夏”(坐夏),遵循丛林规习,僧众需入禅静居,历时九十日,至七月十五“解夏”为止,可谓借茶以演法也。
先有茶僧行径山茶礼,如封似闭,玄穆沉微。轻啜径山禅茗,思绪顺着灵芽回溯至800多个春秋前:
径山大施门开,长者贪俱破。烹煎凤髓龙团,供养千个万个。若作佛法商量,知我一状领过。有智大丈夫,发心贵真实。心真万法空,处处无踪迹。所谓大空王,显不思议力。况复念世间,来者正疲极。一茶一汤功德香,普令信者从兹入。
这些文字,源于第25代祖师密庵咸杰的《径山茶汤会首求颂》。原来,继唐百丈怀海《禅门清规》之后,北宋慈觉宗赜修纂的《禅苑清规》(一名《崇宁清规》)成为佛门圭臬;南宋嘉泰二年(1202),虞翔刊行《(重雕补注)禅苑清规》;明万历年间,高僧紫柏在径山寺刊刻卷帙浩繁的《大藏经》(史称《径山藏》),《禅苑清规》亦收录其中。虽然历经朝代更迭,《禅苑清规》传至民国时期仍有印行,可见衍生于《禅苑清规》、祖祖相沿的“径山茶宴”滥觞之早。遗憾的是,如今“茶礼”逐渐复兴,但“汤礼”依然式微,有待发掘。
沉思间,尺八声起,古音如风,频伽普化,日本茶道开始演示。
“正法久住”,法轮居中,鲜花供奉佛陀,壁上缀以费隐通容禅书立轴。左右殿梁分悬素幔,一为“茶禅学修”,另一为“和敬清寂”,并附注释:
和,茶道以天地中和之气为本,乃治世安德之风俗。以和为贵,是儒家礼用之词,亦茶道之心法。
敬,茶道者别无他事,惟只煮水、沏茶、品尝而已。只有在它不成为技艺的时候才有可能。
清,茶道本意在于清净六根,二六时中不离茶道之心,绝非徒享口舌之乐也。
寂,前林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径山不仅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同时也是东瀛茶道的源头。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道元希玄至径山晋谒如琰,禅师在明月堂设茶宴相待,后来道元的《永平清规》便是在《百丈清规》与《禅苑清规》的基础上完善而来。端平二年(1235)圆尔辨圆涉洋来浙,后上径山求法于无准师范,淳钓元年(1241)携典籍并茶籽归国。南浦绍明于咸淳元年(1265)来径山学法,受教于虚堂智愚,两年后,他将“径山茶宴”及“茶道具”等传回日本。这正应了元代无学祖元的偈语:“大唐沉却孤筇影,添得扶桑一掬灰。”
日人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曰:“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而堪称日本茶道仪规典范的《茶式湖月抄》(湖月老隐著)更是明确记载:“……源自经(径)山”。因此,径山无愧为“日本茶道之源”。
巳交午时,谢茶退堂。“金粟界中香冉冉,水晶帘外影团团。”细雨迷?中,环顾梵宫琳宇,追念“三千楼阁五峰寒”之幽胜,不禁感怀。
影堂,明月,妙喜……垂帘飘动,竹影摇曳。窗台上,不知是谁遗下了半瓯径山清茗,映射出梵天云水之静。晚唐隐者张祜曾言:“漫言空中影,谁言影似真。”此刻,若问禅缘深几许?径山禅意已十分。
原载《海峡茶道》(2010年7月)
http://www.sanzui.com/bbs/attachments/day_100824/1008242245a6d155a01f37b8e0.jpg 貌似我真的很笨????哎 呵呵,支持一下哈 知道了 不错~~~ 想都不想,就支持一下 青春就像卫生纸。看着挺多的,用着用着就不够了。 我该不会是最后一个顶的吧 好帖子,要顶!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