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 发表于 2016-4-20 17:12:09

茶叶之外的安溪:除了“铁观音”还有这些芬香

 安溪在哪里?安溪有什么?

  说到安溪,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茶叶品种“铁观音”。“铁观音”这三个字仿佛是与“安溪”捆在一起的。的确,位于福建泉州的安溪是中国最大的铁观音茶叶种植地区,有着源远流长而成熟的制茶工艺。这里不仅处处茶香缭绕,而且茶文化氛围浓厚。若有故友新朋来访,无论走到哪里,坐下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喝茶。

  但安溪,并非只有茶叶。这座小城,远比人们想象中的丰富。

  比如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与这座小城的缘分。抗日战争期间,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黄永玉,来到由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著名的厦门集美学校读初中,并随学校内迁到厦门附近的安溪,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难忘的时光。最近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二部《八年》中,黄先生即写到了这一段经历,关于安溪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以及读书期间的老师和同学,篇幅多达二十多万字。

  黄先生笔下的安溪,“满世界最好的声音,最好闻的香气,最好看的颜色,最好吃的味道,最好感的拉手,最好看的笑脸,最亮的光,最强的力,都拉到参内(笔者注:参内是安溪的一个乡)来了,大家亲在一起。”

  当年的厦门集美学校地址就在安溪城南的文庙,《八年》一书中也多次提到这里。“一个小小安溪城,居然有一座容得下集美学校的大文庙,可算是不想便罢,想起来由不得你不惊讶生奇。小小安溪城,盖这么巍巍乎哉的堂皇大文庙做什么?”

  始建于宋朝的安溪文庙,在历史的岁月里屡毁屡修,到了清康熙年间,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安溪人李光地,请来名工巧匠对文庙做了大规模的重建。如今的安溪文庙,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外向内有泮宫、腾蛟起、凤石坊、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衙等,主体建筑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整个建筑群呈左右对称。

  此刻,我们置身于文庙里,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琅琅读书声,看见烽火中那弦歌不辍的场景。令人欣慰的是,近八十年后的今天,文庙没有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湮灭,尽管四面被几十层的高楼包围着,但这方文教重地依然保持着它原先的模样,仿佛一种无言的坚守。而就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一场特别的活动——“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首发式暨插图展”正在这里举行。作为小说所写之处、插图所画之处的安溪文庙,因此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捐资修建文庙的李光地,是安溪历史上不能忘记的人物。在湖头镇李光地故居里,李光地的后人李金德向我们讲述了老祖宗教导后代的故事。身居高位的李光地,在朝廷里勤勉为官的同时,对家族子弟也严格要求。为了端正家风,李光地写下《家训·谕儿》及《诫家后文》,而今,这两篇文字被他的后代醒目地挂在故居的墙上。在安溪,像李光地这样的“乡贤”式人物为数不少。他们的共同点之一,就是有着浓重的家族观念、深厚的家乡情缘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便是为何近百年来,从闽南走出去的华侨常常捐资给家乡和祖国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家国情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



  对“家族”二字的重视,使得我们在安溪行走时,不经意间就会遇见某个家族的祠堂。那天晚上,我们便去了谢氏祠堂,赶赴了一场“南音”之约。古老的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发源于福建泉州,以闽南语演唱。在乐师的琵琶与箫的丝竹声中,在歌者的轻声慢语、缓缓吟唱声中,“昭君出塞”等一个个故事从“工尺谱”里走了出来。那悠悠的古韵,华美精致而有些悲凉怆然。一句唱罢,乐声绕着祠堂里那些刻有精美砖雕的柱子久久不肯离去,在漆黑的夜晚里传向远方。

  安溪的戏曲艺术,除了南音,还有高甲戏。这种发祥于福建泉州的地方戏曲,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同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意思的是,高甲戏的审美特征乃“以丑为美”,以丑角行当见长,且常有富于夸张色彩的动作,这是高甲戏与其他很多地方戏曲的不同之处。譬如那天我们看到的《玉珠串》,即是一出寓庄于谐的讽刺喜剧。于外乡人而言,虽然听不懂高甲戏的闽南语唱词,只能借助字幕来理解内容,但是仍能被那些丑角的表演本身所吸引,被其逗得忍不住开怀而笑……

  走进安溪,才发现一个茶叶之外的安溪。原来,这座闽南小城,除了茶叶,还有文庙、南音、高甲戏等等,以及与一位画家不解的缘分。泡在茶叶里的安溪,四处飘逸着茶香;茶叶之外的安溪,同样处处弥漫着文化的芬香。这种茶香,以及茶香之外的气息,从历史中走来,从古延续至今,形成了闽南小城安溪之文脉——在安溪,文脉没有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叶之外的安溪:除了“铁观音”还有这些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