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茶的感动
制作工艺原生态,面目朴素,白茶,本身没有任何花哨的东西,却在一杯热水注入之后,被那阵阵天然清香激起惊喜。我们总是容易被真实与本来感动。
品饮这一杯被称为贡眉的白茶,当清甜与醇爽滑过,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茶本来的样子。原是树上的一片绿,采下来之后,在阳光、微风里慢慢蜷缩成一枚干叶,宛如一弯眉毛。如果没有被热水唤醒,它一定会在那里安心等待。像一名禅者,与世无争,静看时光变迁。
世事纷繁,能够如此简单,该是多么美好。于是,在这一杯贡眉里,我喝出了感动,也看到了一棵棵茶树落尽芳华,只留真醇。
即将到了与小叶种白茶相遇的日子。每年四月,是建阳漳墩白茶生产季。想去年,漳墩,阳光灿烂,正是对白茶茶青进行萎凋的好天气。茶厂里清香扑鼻,制茶人正忙碌着。
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的最关键因素。看似简单的过程,对于白茶来说,却是在经历一段千回百转的路程。人类的肉眼观察不到其反应,我们只能看到一片片鲜叶由鲜绿慢慢地变软、起了褶皱,最后萎缩、干枯。这一路走来,该是峰回路转,最后豁然开朗、定格成最美模样。
白茶是中国六大基本茶类中的一类。很多人知道闽北产茶,产乌龙茶,产红茶。在少数知道闽北产白茶的人群中,可能只有更少数的人知道建阳产白茶。
漳墩自古就是历史悠久的老茶区。据考证,漳墩白茶的创制时间,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据《水吉志》记载:“白茶”在水吉紫溪里(今建阳市漳墩镇南坑)问世。这个时间,比福鼎用菜茶群体茶树的芽头创制白毫银针的1796年早了20多年,比福鼎用大白茶芽制作白毫银针的1886年,早了一个世纪。
从明朝开始,中国茶经厦门、泉州等海港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欧洲,打开了国外市场。当时,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红茶是出口的主流,福建很多地方的茶都会被贴上武夷山的标签走出国门。但自1773年12月爆发了有名的“波士顿毁茶事件”之后,国际贸易日渐萧条。到1790年,中国茶叶的出口下降了八成之多,作为武夷茶系列出口的建阳茶自然受到波及,价跌滞销,效益低落。
据漳墩的萧氏后裔萧乌奴回忆,南坑白茶是其祖父萧苏伯的父辈在无意之中创制的。面对茶园,萧氏兄弟无心经营,半采半荒。就连原先制作绿茶、乌龙茶的传统半发酵工艺也懒得去做,为省工省炭,采摘下来的茶青不炒不揉,半晒半晾后出售。此种由菜茶群体茶树的幼嫩茶芽制作而成的茶叶,因披满白毫,茶商便称其为“白毫茶”,又因出产南坑,而称“南坑白”,也有称“小白”。
据考证,清朝有一些官员也喜欢南坑白清香的味道和鲜醇的口感。因其形状如眉,又称其为“寿眉”。当时,福建官员选取上乘的寿眉进贡,寿眉便改称为“贡眉”。
“南坑白”进入市场后,由于其香气鲜醇,滋味清爽,泡制后毫心与嫩叶相连,叶底鲜亮,大受欢迎。更有不少大腹便便、体态臃肿的市民饮用后,觉得此茶有着减肥刮肠降压之功效,纷纷求购此种白茶。如此,行情看好,一时盛况空前,也使得水吉成了白茶外销的集散地。据悉,清光绪年间,香港、广州、潮汕茶商在水吉开办茶店就多达60多家。据《茶叶通史》载:“1936年,水吉产白茶1640担,约占全省白茶出口的48.17%。1940年,核准加工水吉出口白茶3600箱(其中白牡丹950箱,寿眉2650箱),占全国侨销茶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漳墩白茶的生产停滞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恢复生机。1984年,在全国名茶品质鉴定会上,漳墩贡眉白茶被授予“中国名茶”的荣誉称号。如今全镇已有茶山近3万亩,可年产白茶600多吨。兴业茶厂(漳白茶业有限公司)是建阳市漳墩镇最大的茶厂,镇里大部分的茶都会送到这里。从1997年以来,每个茶季,负责人叶赞喜基本上都是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