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功夫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红茶领跑者
100年前的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奠定了其作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茶的地位;100年后的2015年,“坦洋工夫”以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的身份开启崭新的征程——据考古发掘,早在西晋时期,福安就有饮茶习俗,唐代“比屋皆饮”之说,入宋又盛行“斗茶”,历经元、明、清,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长足发展。
清咸丰元年,“坦洋工夫”红茶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大批茶商慕名云集该村开设茶行,“榷税之征输于中夏,商贾之利施及西洋。”(清光绪《坦洋朱氏宗谱》),茶叶对外贸易十分活跃。
经过清末短暂的休整,位居“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首的“坦洋工夫”主要作为外销茶,借助三都澳开埠再创辉煌,源源不断销往欧美。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为华茶赢得了荣耀。这一年,经三都澳海关出口的红茶,由1912年的5.06万担发展到1915年的7.24万担,福安人所进行的早期“外向型经济”的成功演习,开启了“坦洋工夫”作为民族品牌艰辛而荣耀的百年峥嵘岁月。
领跑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品质。常年浸润在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福安,算得上是靠海最近的红茶主产地之一。这里山峦耸峙重叠、丘陵起伏,溪流纵横、涧泉飞漱,来自太平洋的温润水汽在此凝结成茫茫白雾,形成“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气候环境。“清明谷雨空气新,风揉雾抚湿行云;仙山灵草甘露润,华滋香芽出奇茗。”正是这片山海福地,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福安“中国茶叶之乡”、“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国字头”名片。
2006年以来,福安吹响了恢复打造“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号角。短短四年时间,历久弥香的“坦洋工夫”相继获得“中国申奥第一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字名片。凭借生产原料的先天优质,加上百年红茶工艺的千锤百炼,“坦洋工夫”以外形紧细,乌黑油润,显金毫;内质香气鲜爽浓郁,滋味鲜浓醇厚,甜醇;汤色红艳透彻,叶底柔嫩红艳等特点,备受消费者青睐,掀起了国内红茶消费热潮。2013年7月,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落户福安,标志着“坦洋工夫”在良种推广、基地建设、加工技术、设备创新、品牌营销、市场拓展以及红茶文化传播等方面,担当中国红茶的“领跑者”。
闽红传承百年荣耀,香醇再续世界传奇。福安现有茶园面积30多万亩,主要有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系列以及近年新发展的金观音、金牡丹、紫玫瑰等高香品种,每年红茶产量约8000吨,获“坦洋工夫”授权生产的茶企108家,形成了“茗红”、“新坦洋”、“隽永天香”、“东湖”、“平月”、“千氏茗”、“东顶云雾”、“同泰春”、“醇一杯”、“大兴旺”、“桂香山”、“友缘”等企业品牌。当下,在“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坦洋工夫”红茶
以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久弥坚的红茶品质、香飘四海的品牌价值,作为国内唯一的红茶品牌,入选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其拥有的17项权益将进一步推动“坦洋工夫”提升国际影响力。
坦洋工夫大事记
1851年
福安坦洋村民从建宁茶客处学得红茶制法,试制“坦洋工夫”红茶成功。
1881年
福安周边各县以及浙江泰顺等地的毛茶纷纷集中坦洋加工红茶。是年,坦洋街有茶行36家,产茶5万箱,产值100万大洋。
1907年
坦洋茶人吴庭元(字赓俞)率闽省茶界之先在香港注册“元记”商标,成为当时福建省有名的茶叶巨商。
1915年
“坦洋工夫”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1940年
福建省示范茶厂福安分厂创办,对闽东各县红茶的制作工艺、运销规范等起了积极示范作用。
1958年国家批准福安专区为红茶出口基地。1962年
福建省红茶初制新工艺技术学术讨论会在福安举行。
福安“坦洋菜茶”品种在马里、阿富汗等国试种成功,并大面积扩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