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陶的制作技艺与工艺特色
吴白雨(本文发表于《中国陶瓷》2011年第3期,74—76页。中图分类号:TQ174.74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作为与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的云南建水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特别是“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制”工艺在我国传统陶瓷工艺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但由于地处偏远,观念传统,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当代建水陶艺术创作和理论的研究体系也尚未形成。
【关键词】建水陶;制作工艺;特色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保护、抢救、发展、更新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与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齐名的云南建水陶,3500年前就已发端并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但是由于云南地处边陲,自古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建水又位于云南之极边,交通不便,因而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
“建水陶”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二者,其广义不仅包括云南建水及周边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内所生产的任何一种陶制物品,也不论是民间日用的锅、碗、壶、罐、装饰性陶砖、陶瓦等普通釉陶、青花陶,还是制作考究、精雕细刻的陶质陈设器物、文房用品,都可归入,乃至当代陶制品,只要出产于建水均可称为建水陶。广义的建水陶更多的是一个地域概念,而非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上的指代。而其狭义,则是指创制于明末清初,具备“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制”工艺特征的建水陶制作技艺及其制品。这类建水陶制品选料严格、做工精良、造型优美,它不以日常实用为最终目的,而更多的是满足于人的审美需求,它是一种具有明显创作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艺术造物活动。狭义的建水陶不仅是地域上的概念,更主要的是指一种特殊的制陶工艺和陶艺类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①,文化和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创造并形成的,它也必然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演化。自建水陶“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制”的工艺特征确立以来,人们对建水陶的认识,已经逐步形成以狭义建水陶指代建水陶的认同,因此,我们在谈到建水陶艺术、当代建水陶艺术以及将建水陶作为一种工艺形式或艺术观念来论及之时,所指的必然是狭义的建水陶。
一,建水陶的自然、文化生境
建水位于云南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滇东高原南缘,隶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名胜区”。辖区内峡谷、盆地密布,群山巍峨。北回归线横穿建水南部而过,长年无霜,光照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县境呈立体地形,生物和地矿资源及其丰富。
建水古城历史悠久,文物荟萃,燕子洞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步头古道、指林寺、文庙、双龙桥、碗窑古遗址、文笔塔、团山古村落、朱家花园、崇正书院、纳楼土司等名胜古迹,记载着建水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建水千户为建水州,隶于临安路,自此,建水成为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时近七个世纪②。历史上,王奎、韩宜可、杨升庵、王文治等著名文人都在建水开办书院讲学布道,因此深受中原汉文化的熏陶濡染,“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衣冠礼度与中州等③”。明清两代,建水共出进士111名,史有“临半榜”之称。古往今来,建水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形成汉文化与彝、回、哈尼、傣、苗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又和而不同多元边地文化,因而建水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
正是由于建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兴盛、商贾繁荣等客观条件,为滇南民族民间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建水陶的产生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滇南文化是极具地域特征的文化类型,即保持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边地文化,又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自然地融入了汉文化的儒家文化特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处偏僻,许多早已在中原地区消失的文化类型,在建水不仅得以保存,并且呈现出原生原始并持续发展态势,例如: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间乐舞、民间美术、民族文化等。总之,建水丰厚的民间文化生境是建水陶制作技艺和艺术特征产生、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基础。
清代以来建水陶历史上出现了潘金怀、张好、黄占林、张桂生、叶子湘、王定一,王式稷、向逢春、李月桥等一大批修养全面,技艺超群的建水陶艺术家,特别是向逢春在建水陶色泥刻填和磨制抛光等技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建水陶的制作技艺
一件建水陶作品的制成,需要经过十到十几道复杂的制作工序。除了烧制,其余工艺都必须全部或大部分依靠手工完成。因此建水陶的制作基本不可能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它是数人通力合作的结果。在传统的建水陶制作工艺中,一般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精修、烧制和磨制八个程序,并且分别由专人承担各个工艺的制作。因此,建水陶的制作过程中,保持建水陶艺术的整体性尤其重要。往往一个优秀的陶艺创作思路由于制作过程中参与者的失误,造成创作的失败。这就需要创作者(陶艺家)全面熟悉各个工艺环节,并严格要求参与者按照设计意图进行工作。
1,制泥
建水陶原矿泥主要出产于座落在距县城两公里附近的碗窑村。分布在第三系地层中,面积约为0.15平方公里,可见厚度0.54~11.54米,一般厚4~6米。陶土中氧化硅、氧化铁含量特别高,制品质量远胜他处。初步提供储量72.1万吨。④开采出来的矿土细腻坚硬,需要将大小不同的块状泥料摊开放置,自然风干。然后用石磨磨成细粉。其粉末按照大、中、小号粗细不同的筛子人工筛灰,直到矿土成为极细的风尘状泥灰。过筛后按照制陶要求将不同的粉末泥灰进行配比,再将其倒入大陶缸中进行浸泡搅浆,放置沉砂后作再次淘洗搅浆,如此五六次后,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生泥”。生泥治好后,需放置在石膏缸中一周左右,俗称“醒泥”。将醒后的泥料,用脚踩踏搅拌,直至用泥刀划断泥料,横断面呈细腻的反光镜面时,才是成品陶泥,俗称“熟泥”。上世纪末期,建水工艺美术陶厂成立泥料车间,采用真空练泥机替代人工制泥工艺,建水陶手工锤炼泥料的状况才得以改变。
2,拉坯
拉坯是建水陶工艺的重要程序之一,直接关系到陶器制成后器形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传统建水陶的拉坯工具是陶车,将炼就之泥放于陶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器坯,凡圆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在拉坯之前,需先以手工揉泥,俗称“揉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如果泥料水分低于23%,其硬度较高,不易成型,可适当加水,控制泥料水分在24%~25%之间,然后拉坯成型。由于建水陶泥的柔软性,且需内外修坯,拉制的坯体因稍微厚些。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根据不同的造型,较大的制品还要分段拉制。从在哪个部位分段,可以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器物横截面非正圆形的器物则可以采用打泥片的方法制坯。
加油啊!!!!顶哦!!!!! 谢谢分享了! 顶你一下. 不错啊! 一个字牛啊! 谁都不容易啊 ~~ 很好!很强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