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铁观音④ 林筱聆专栏
原标题:漫话铁观音④ 林筱聆专栏(作家,现居福建安溪)
故土难离铁观音
19世纪末,随继父“唐山茶师”移居台湾木栅多年的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人张迺妙,回到安溪老家探亲。张迺妙自幼随“唐山茶师”习得一手种茶、制茶的好技艺,对喝茶也极为讲究。一日,有位家在西坪的表亲大老远来探望他,并带来了自已制作的一泡茶,要与他共饮切磋。西坪是茶叶的主产区,但以生产毛蟹为主,回家的这段日子,他几乎每天都泡在毛蟹茶水里。因为表亲也没有什么特别说明,他也就淡然处之。开水刚冲进瓯杯中,一股馥郁芬芳就高扬起来,张迺妙立马惊顿了一下。他掀开瓯盖一看,叶片肥厚,叶缘微微泛红,锯齿明显……种种特征显示此茶并非惯常思维下的一般茶。
“这是什么茶?”张迺妙放下瓯盖,诧异地连问出几个问题,“我以前怎么没喝过这种茶?这是哪里生产的?”“这是铁观音啊!”表亲缓缓倒出茶水,“我们西坪那边产的!我今年夺魁的茶王!”张迺妙迫不及待地端起茶杯,啜上满满一口。顿觉齿颊留香,余韵缭绕,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甘醇漫涌喉咙。
“好茶,好茶!”张迺妙赞不绝口。一连喝了三泡,接连喝了三天。赞叹之余,张迺妙不免心生遗憾:再过几天,自己就要启程到台湾,这样的好茶又能品饮几天?送来的茶叶,又足够我在台湾喝上几天的呢?喝完了怎么办?安溪与台湾路途遥远,隔山隔水,又岂是可以常来常往的?突然,张迺妙眉头一展:“对了,我可以带几株茶苗回台湾种啊!”
“只是这铁观音不同于一般的茶种,”表亲直言不讳,“它很不好种的!不容易成活!而且在安溪不同山头种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在台湾种可能会更不同!”
“正因为不好种才显出它的珍贵!”张迺妙兴致勃勃地说,“我一定要把它移植到台湾!此等好茶,再走样也是好茶!”
启程回台湾前,张迺妙特地拐道西坪,找表亲索求了12株铁观音茶苗。每株茶苗都带着原产茶园里的红土挖出,用一小撮稻草完全包裹住红土以保土保水,再用单根稻草系住上口防止稻草脱落。从西坪到厦门一两百公里的长途跋涉中,张迺妙精心守护着这12株茶苗。中午的太阳炙热些,他采一片香蕉叶覆盖在篮上,防止茶苗被晒蔫脱水;夜晚凉风习习,他赶紧把茶苗放置于露天的地方,让12株茶苗美美地喝上几滴露珠……上了船,他更加小心翼翼地呵护着12株茶苗。
辗转周折,张迺妙将12株铁观音茶苗顺利带上了台湾岛,并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在他的悉心照料下,8株茶苗成活下来。几年后,8株茶树长得异常茂盛,张迺妙凭借着自己精湛的乌龙茶制茶技艺制出了第一泡铁观音。木栅的亲朋好友喝了,无不交口称奇。只有张迺妙知道,自己做出的铁观音茶虽好,却与在故乡所喝铁观音仍有很大差距。
为了使木栅的众多安溪乡亲都能如愿种上铁观音,20世纪初,张迺妙以当时政府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再次回到安溪正式购买1000株铁观音茶苗,种植于木栅樟湖山(今指南山)……乡亲们一起下了更大的力气来研制,从种茶到制茶,每个环节都精心把握。可一个不改的结果是,尽管做出的铁观音茶都很好,但就是与家乡产的茶不一样。多年以后,大家总算明白了:故土难离的铁观音离开了故土自然少了故土的味道!
一百多年后,台湾中台科技大学食科系教授、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区少梅博士在她的文章中再次印证了这一史实。她指出,“台湾产制的铁观音茶之品种与制作方法本源自于中国大陆安溪,但经百余年的产制技术改进,台湾的铁观音茶不论香味特色还是制造方法皆与大陆安溪之铁观音茶有了极大之差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