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立足本地 建设绿茶有机基地
“侗乡黎平好风光,青山绿水茶叶香。家家户户种茶树,百姓心里亮堂堂。”这是黎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过境,开展人人创业运动,构建面向“珠三角”、建设有机绿茶基地的产业体系,出现的新气象。黎平县是贵州茶园较集中连片的大茶区之一,茶园面积居黔东南之首,是典型的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茶叶产业是黎平惠农面最广、最具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从1976年开始集中建设茶园开始到2013年,经历了37个春秋,黎平茶园已初具规模。全县已建成茶叶20.6万亩,主要品种是龙井43号等四大品种,无性系品种占总数的。2013年茶叶总产量达7000吨,茶叶总产值5亿元,受益2.8万农户,群众增收2亿元以上,解决农村7.5万人农村劳力就业。目前,黎平县政府决定再用3年的时间,在20个乡镇扩展建设新茶园18万亩,力争农民创业人均建有茶园0.5亩至1亩,在2017前,建成30万亩高档有机茶园。目前黎平城乡共有茶叶加工厂93家,带动9万人就业,促进农民年人均收入6000元。
如今,茶叶产业是黎平侗乡巩固生态平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好产业。如敖市镇蒙村连片种植1800余亩的茶叶示范基地,受益农户723户,2900余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000余元。“近三年来,我家每年的茶叶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今年,仅春茶的销售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村民石章远扳着指头兴致勃勃的说。如今,他家购买了面包车,用上了手机、盖起了小洋楼,成为当地靠茶叶走上富裕路的带头人。
开辟油茶大基地 对准珠江三角洲
黎平油茶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黎平县油茶林总面积14.3万亩, 但低产林面积达12万亩之多,大部分是解放前或解放初期营造的人工林,由于林木老化、品种退化、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原因,产量很低,全县油茶籽年产量仅在2500吨左右,产油量每亩一般仅为3-5公斤。为加强对油茶低产低效林的改造,该县除引进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外,还分类对老油茶林进行改造。
一棵老品种的油茶树,结的果子又小又少,经济效益极低下。据黎平县林业局局长石庆茂介绍,五年前该县在发展油茶基地中,为寻找好品种,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支持下,结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科技研究中心引进长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13个品种分别在黎平县高屯、肇兴两乡镇栽培试验,试验示范面积为270亩,亩产茶籽650公斤,产值达3500元,亩产经济效益是传统油茶老品种的40倍。小里村农民欧安烈通过试种7亩油茶新品种,今年产值达3万元。黎平县在新品种试种成功的基础上,群众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平县委书记杨俊说,为了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迈入小康社会目标,黎平已经确立了“五大翻番、三个高于、两个升位”的奋斗目标,即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发展速度高于该县历年水平、高于周边县水平、高于黔东南州平均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跻身全州前列、进入全省中游。所有的这一切最终还是要靠农林产业化、工业城镇化的带动。重点培育“茶叶、油茶、中药材”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到2020年实现茶园面积30万亩,油茶林面积80万亩,中药材基地12万亩,打造10个亿元以上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在适宜发展茶油的高屯、中潮、龙额、水口等17个乡镇,在原有14.3万亩老茶油林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投资16亿元,帮助农民新建和低改抚育油茶林80万亩,使油茶林地区的农民人均建有油茶林1亩至2亩,年均亩产茶油分别达50公斤以上,促进油茶农民人均增收1.5万元。这是黎平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精神,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具体措施。现在,全县的油茶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二位,总面积已达18万亩。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从福建招商引进的技术含量高的油茶精加工产业,年产能力为2000吨茶籽精油,总投资为4985万元,目前是黔东南州油茶加工能力最大的生产企业已落户黎平,今年4月开工投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