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红工夫”成川首个红茶非遗项目
宜宾新闻网7月2日讯(记者 龙亿江)“川红集团的‘川红工夫红茶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请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继续为宜宾红茶作出更多的贡献。”7月2日,宜宾川红茶业集团办公室主任胥浩告诉记者,“川红工夫”申遗成功,也成为了川内首家红茶类的非遗项目。对于这次申请非遗成功,宜宾市翠屏区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赖维君认为,“川红工夫”茶的自然萎凋、手工揉捻、炭火烘培技术是关键,这些技术都是纯手工的,比如鲜叶萎凋到什么程度,揉捻的手感、烘焙时度的掌握,都需要传承人凭借多年的经验来完成。
“就好像炒菜一样,大家都会,但是厨师水平的高低,就是在掌握火候、用料等方面。”赖维君说,这三个特点就是“川红工夫”茶不可复制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本次申遗成功的重点支撑。
胥浩介绍,“川红工夫”茶是清朝宣统年间产生的,当时叫“红散茶”。1952年起,当时国家外贸“中国茶叶进口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中国有特色的工夫红茶作为前苏联及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换货贸易的商品,其中就选择了四川宜宾生产的“红散茶”、安徽省祁门县生产的“赤山乌龙”、云南的“云红”等作为主要出口的工夫红茶产品。“这个就说明我们的‘川红工夫’有上百年的历史,这是申遗的一个重要条件。”胥浩说。
另外,“川红工夫”传统制作技艺由宜宾县人雷玉详始创于清朝宣统年间,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第二代传人王文钞在宜宾市南岸投资创立了“宝兴茶厂”,其所生产的“红散茶”畅销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宝兴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生产红茶为主的“四川省宜宾茶厂”,在雷成伦为第三代、杨宝琛为第四代传人的带领下,“川红工夫”名扬世界。
21世纪,以孙洪为首的第五代传承人成立了“宜宾川红集团公司”,使“川红工夫”传统技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 “非遗项目需要有不断代的传承,我们每代的传承人都在积极保护制茶的工艺,在此技术上发扬光大。”胥浩说。
“这是省内首个红茶类的非遗项目,将对宜宾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赖维君说,“川红工夫”茶的申遗成功,对企业而言,有更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就茶农来说,可以提高茶农的种茶积极性,同时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对宜宾茶产业而言,可以规范红茶类的制作工艺,增强宜宾茶文化的历史内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