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武夷山茶文化考察顺利结束
5月25日至30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武夷山茶文化考察团队在武夷山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田野调查。本次考察以“武夷茶道”为主题,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蓝达居老师带队,团队成员包括来自人文学院中文、哲学、历史、人类学四个专业的11名本、硕、博学生。武夷山茶文化考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研究”系列考察之一。在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世界遗产检测中心俞建安主任的带领下,考察团队走访了“万里茶道”起点下梅村、武夷山风景区茶叶种植山场、大红袍母株、茶叶博物馆、遇林亭古窑遗址、天心岩茶村、桐木关红茶生产企业、星村镇岩茶生产企业等地,访谈了茶叶研究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茶企管理者以及茶农茶工等,并参观了2014年中国(武夷山)茶业配套商品旅游博览会。考察队员围绕主题,深入调查,实地走访,广泛搜集材料,从武夷茶叶的生产历史、生产现状、生产工艺、品类、品鉴、营销、民俗传说等多个方面对武夷山茶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本次考察既注重于对已有武夷茶文化研究的总结梳理,更注重对其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着力发掘武夷茶文化的新特点、新发展、新内涵,进而考察茶文化在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与影响。这无疑有利于加深对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拓宽对武夷文化的认识,推进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研究工作。考察成果将作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研究”系列论文集之一出版发行。
武夷岩茶历史源远流长,汉唐已具盛名,宋元称雄茶坛,成为名满天下的贡茶。“茶禅一味”,武夷茶参透于武夷山理学、佛道文化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武夷山还是著名国际商道——万里茶道的起点,武夷茶经此远销海外,也将中国茶文化传向世界。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乌龙茶制作技艺的代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茶产业已发展成为武夷山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着武夷山经济的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