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海都小记者安溪桃舟当茶农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5月19日讯:生在茶乡,怎可不知茶滋味?前天(17日)上午8点,28个海都小记者奔赴安溪桃舟乡品雅有机茶种植基地,采茶、制茶,当了一回现代版茶农。一个多小时的辛苦劳作,“小茶农”们汗流浃背,但看到五六个半人多高的茶篓里,青翠欲滴的嫩茶叶铺满了小半篓,“小茶农”们的笑容可灿烂了。
采茶累得汗流浃背 当茶农真不容易
“哇,这么多茶啊!”一到茶山,小记者们都震撼了——漫山遍野的茶树,一垄一垄,层层叠叠,看不到头。
来自通政小学的小记者张鑫淇赶忙掏出手机,跟妈妈炫耀,“好多茶树,等我摘了,回去泡茶给妈妈喝”。
当走到两株半人多高、看似不起眼的茶树前时,茶场技术负责人黄金水卖起关子,“知道这两棵茶树有多少年了吗?”
10年?20年?50年?都不是!足足1500年以上!黄金水揭秘了,这两株古茶树为灌木型,底下树桩直径都达到39厘米、周长122厘米以上。以此推算,两株古茶树树龄在1500年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现存树龄最长的灌木茶树王了!
“哇——”这下,小记者们的嘴都合不上了,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茶神”。
拜完“茶神”,接下来的采茶环节可没想象中那么容易。来自立成小学的小记者林祖坚头一个动手,拽着一根茶枝,扯了半天都没扯下来。那费力的模样,把大伙都给逗乐了。
一旁的茶农连忙示范,两根手指捻着茶枝顶端的一芽及下方的两叶或三叶,把茶枝顺着茶叶生长方向轻轻一折,茶叶就摘下来了。
“老师,这个算一芽两叶吗?”解决了手势问题,如何辨认适合采摘的茶叶,又难住了小记者。好在有茶农的手把手指导,一会儿工夫,茶田里先后传来小记者的欢呼声,“我摘了一大把!”“你这不算多啦,我摘都把茶篓底铺满了!”尤其是小记者王智煜,摘起茶叶来又快又好,半个身子都埋进茶树堆里,那个投入劲儿,让一旁当技术指导的茶农都开玩笑说要收他为徒。
大半天下来,小记者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有的踩了两脚泥巴,有的手指关节都磨红了,“平时喝茶没觉得,现在采下来,才觉得茶农好辛苦”。不过,看着五六个半人高的茶篓里,新鲜茶叶已装了大半,小记者们又斗志昂扬了,“一定要把这些都装满”。
家长们盛赞“自然味” 要让孩子多走出课本
采完茶,小记者们走进了山下的茶叶加工厂,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倒入簸箕后,开始晒青了。
“什么时候才能晒好呢?”“今天就能做好茶吗?”小记者们急切地问道。
当得知茶叶的制造工序较为复杂,从茶青、晒青、摇青、晾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到成品茶,总共有20道工序,至少需要两天工夫时,大家都震撼了。“小小一杯茶,却需要那么多道繁琐的工序,今天长见识了,”丰泽第二中心小学的小记者吴佳宁感慨道。
“那杀青的作用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进行三次摇青呢?”
“为什么要把茶叶放到揉捻机里揉制?”
……小记者们恨不得问上十万个为什么。
“杀青的作用,一是为了去水分,二是为了除去茶叶里富含的多酚类,防止茶叶在制作过程中氧化;而把茶叶放入揉捻机中揉捻,让茶叶能成型,还有就是能提香,使茶叶更易冲泡。”茶场技术负责人黄金水一一详细解答,小记者们听得直点头,不少人拿出本子认真记录。
“确实长见识了,”一旁旁观的家长,也跟着学到了不少知识。泉州实验小学小记者纪钦的妈妈说,现在城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到田间劳动,很多时候都不知道食物的由来,比如大米,不少孩子还以为它长出来就是白色的米粒样,更不用说采茶制茶了。“应该多办些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多走出校园,走出课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