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 发表于 2014-5-5 21:34:31

走进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碰撞中前进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5月5日讯:4月,武夷岩茶进入做茶季。这段时间,行走在武夷山,不时可以闻到茶香。

    做茶季的武夷山是香的,却也是辛苦的。

    开采之前,需要先到茶山观察,看看哪天可以采青。茶青从山上运下来之后,就进入做茶程序,直到初制品形成,茶农才可以休息一会。从晒青到毛茶,使用茶叶机械,大概需要10小时,如果是手工,最少需要12小时。

    晒青、凉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要让一批茶青鲜叶制成色、香、味、形俱全的产品,这些程序要一次性完成。

    不得不为之感叹。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制茶实践中,将茶树上一片小小的绿叶,制成不同外形、不同风格、不同香气、不同滋味的茶叶,并将它的自然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白、绿、红、青(乌龙)、黄、黑,在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中,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最为精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2006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茶叶制作技艺中唯一的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的做茶季,我们走近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历史悠久的制作技艺

   “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汲取了天地自然之精气的武夷山茶,在制茶师精湛的制茶技艺下,成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口感和风韵。每每品饮武夷岩茶,当那岩骨花香的韵味弥漫身心时,总是不由得感叹武夷先人的高深智慧,武夷茶人的高超技艺。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惟一“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岩茶的故乡。

    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然而,随着制茶机械的普及和岩茶产量的提高,岩茶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规模化、工业化,传统的手工制茶场面及制作工具已无法全部再现。

    如今,在武夷山市,只有在瑞泉茶博物馆里,才能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看个大概。“没有一套完整的传统工艺流程,历史上的、传统的、古老的做法,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谈及建立茶博物馆的初衷,瑞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圣辉说,“历史上的好东西传给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传给后人,那罪过就大了。”为此,作为第12代传人,黄圣辉打造了这座私人茶博物馆。在这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被完好地保留着,黄圣辉将它恢复到了最古老,甚至是最原始的程度。

    瑞泉茶博物馆的广场上,有一处由竹竿搭建的晒青架。这在武夷山已经不多见了,旧时武夷岩茶在晒青时,先将茶青薄摊于水筛之上,后置于晒青架上进行日光萎凋。但这种日光萎凋的方法效率低下,大多茶厂已经不再使用,替代它的是使用纱网或棉布铺摊于地上,之后薄摊上茶青进行日光萎凋。

    已经有了一整套制茶机械

    在瑞泉茶博物馆的炒青间里,摆放着传统的揉茶匾,也摆放着一台由实木制作而成的茶叶揉捻机,武夷山圣东茶文化研究所所长黄贤庚介绍,这台揉捻机是1914年茶叶泰斗张天福自己设计制作的适合崇安(现武夷山)茶区的木质揉捻机,节约了部分人力,代替了繁重的劳动力,现代多种揉捻机的母型便是这种木质揉捻机。

   “武夷岩茶制茶机械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从这种木质揉捻机开始的。”武夷山市清风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勇表示。长期以来,在努力做好茶的同时,黄勇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整理武夷山的茶文化。

    如今,在武夷山,采茶有采茶机,摇青有摇青机,杀青有炒青机,揉捻有揉捻机,干燥有烘焙机,拣扬有色选机,可以说,整个制茶工序都有机械可以代替手工。

    这个季节,进出于各家大小茶厂,在弥漫的茶香中,总能看到摇青机、炒青机、揉捻机等机械在不停作业。

    机械代替手工,可以促进产业化发展

   “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很好地满足武夷岩茶产业化的发展。”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国英表示。

   “在综合做青机发明之前,一个村子做的茶都没有现在一个茶企做的多。”刘国英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复杂,劳动强度非常大,做茶人即便是手揉破、做得胳膊抬不起来、一躺下就不想起来了,做茶的数量也有限。有了综合做青机之后,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也使传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有了更好的继承,相当一部分茶人都有精力用传统工艺去制作精品茶。

    在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除了采青机,其他的茶叶机械都有。“得益于制茶师傅多,岩上茶科所可以慢慢地去做茶。”刘国英说,“所谓慢工出细活,是手工,还是机械,倒是在其次了,有了充裕的时间,就有了做出更多好茶的条件。”

    武夷山市其云岩茶有限公司年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最多只有10%是手工茶。”董事长季素英说。手工茶耗时耗力,而且没有量。不难想像,如果一个茶企单纯依靠手工茶,是很难发展的。

   “其实,无论机械怎么发达,都不能离开传统制作技艺这个基础。”刘国英说。

   “看青做青,青变则变。”黄勇如此概括。他说,就拿摇青机来说,用摇青机来摇青可以大大节省手工摇青的繁重程度,但在摇青的过程中,要看茶青的水分、柔软度来决定摇青机的具体使用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如果所有的岩茶都按一种方法来摇,品质是很难保证的。”黄勇说。

    对手工的坚持,是保“根”的需要

   “每年保证10%的茶是纯手工茶,这是我的坚持。”季素英说。作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的弟子,季素英以实际行动支持师父传承技艺的决心。

   “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就是保住中国文化的根。”叶启桐曾经表示。在坚持传统和茶叶产业化发展上如何取舍,叶启桐的观点是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对技艺体系和核心技艺的保护。而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手工技艺,其生命力依附于实际的操作,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失去生命力,成为干枯的标本。

    在刘国英看来,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可以充分地展现茶叶的个性、特色。在这个做茶的季节,在岩上茶科所,每天都有好几个人向刘国英学做茶。实际上,这个情景已经存在好几年了。乐于传授技艺的刘国英,吸引了众多有志于学习岩茶制作技艺的人。“你一定要学会手工摇青啊,不会是不能毕业的。”4月29日,刘国英对站在摇青机旁看茶青变化的肖荣说。

    手工技艺,是灵魂,是根。在黄勇心里,始终认为手工与机械是可以并存的。机械化离不开对传统的坚持,传统的坚持需要机械化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碰撞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