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 发表于 2014-4-3 15:14:12

累并快乐着 茶农朱群的充实生活

靠山吃山,靠茶吃茶。茶农朱群一家在浉河港白庙村经营茶场二十多年,从父亲那一辈开始,经营茶场就成了家里的主要产业。从当初的小规模,发展到了现在100多亩的茶园。又到了春茶开采的时节。3月29日,记者来到朱群家的“群滨苑”茶场,探寻茶农的欢喜与忧愁。

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李倩 实习生 李晨语/文 见习记者 章继军/图

采茶准备:事无巨细都要备着

3月29日中午,33位采茶女工乘坐大巴车,从驻马店正阳来到了朱群的茶园里。从当天开始,朱群家的春茶开采正式开始。早在几天前,朱群一家就一直忙个不停。

“帽子旧了,要换成新的;还有拖鞋、毛巾、牙刷、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样样都不能少。”朱群的妻子荆霞说,这是第一批,过几天还要来十几个采茶工,统计她们的生活用品要细致,“包括卫生巾,都得准备到位。”

实际上,过了正月,茶农就开始忙碌了。“过完年就得清洗、翻新旧机器,采买采茶用具。”朱群说,地里干旱了,就得用水管引着山上水塘里的水,一亩一亩地灌溉。茶园面积大,过年的时候就得联系好采茶工,“每年过年都要给她们拜拜年,春茶开采了好再来我们茶场。”

采茶工被安置在茶场旁的两层小楼里,荆霞负责采茶女工们的饮食起居。她特地请人来为女工们做饭,为了节省成本,菜要从市里运来。

当天下午,采茶工开始上山采茶。

炒茶:全家齐上阵

新来的采茶工不太懂采茶,朱群通常会跟她们一起去茶园转转,向她们一一讲解采茶需要注意的事项。“茶叶太小的不能摘,要等它再长两天。大叶子也不要摘,避免摘到枯叶子。”偶尔跟女工们闲聊几句家长里短,女工们有什么需求,也乐意跟他说。

太阳落山后,采茶女工浩浩荡荡地回来了,从这时候开始,茶农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在茶场里,荆霞称茶,朱群记账,配合得相当默契。收完茶后,把收来的茶叶摊开晾放,接下来就要进行筛选、杀青、揉捻、拉风、生锅和熟锅几个步骤。虽说现在大部分步骤是机械来完成,但是“熟锅”却一定要手工完成。

朱群15岁的儿子朱海在镇上读初三,对于茶乡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双休日是与茶一起度过的。“我们班里的学生,家里大部分都有茶,周末回家都给屋里帮忙。”朱海一边熟练地往滚筒机里投放茶叶,一边监督炒茶的成色,对杀青出来的茶叶,都会第一时间跟爷爷、父亲反馈。

朱海已经不是第一次帮家里炒茶了,从小耳濡目染,已经练

了一身炒茶本事。荆霞告诉记者:“我们这儿,四五岁的小孩都能采茶了;上初中的,基本上都会炒茶。”

朱海因为熬不住,凌晨2点的时候去沙发上睡了。直到凌晨4点,头天采的茶才全部炒完。

“现在茶叶还少,价格不明朗,先备着,过几天再出手。”因为开采得较早,朱海并不打算当天就拿到市场上卖。

春茶开采的周期大约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生活每天都是如此。“习惯了,也不觉得辛苦。”朱群说,等到了最忙的时候,再考虑请炒茶师。

质量:实实在在赢得顾客

朱群一家三代都对茶有着浓厚的感情。

他的父亲比较内向,黝黑的脸上挂着朴实的微笑。在茶场忙活着的那份劲头一点都不像60多岁的老人。每天吃过午饭,老朱就到茶厂检查炒茶设备,把炭火和柴火按照一定比例在机器里放好,把准备工作做足做好。炒好的茶叶,但凡老朱看一看、闻一闻,就能立马判断出茶叶炒制的好坏来。

朱群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但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也经营整个茶场。“客户大部分都是回头客,口碑靠质量,销售靠信誉。”朱群说家里的茶叶,有一半会通过镇上的茶叶交易市场出手,另外一部分卖给外地的老客户,还有一部分供应妹妹在市内的茶店。

为了保证质量,他炒茶很实在。“每次拉风都一步完成,客户买回去,不用重新拉风,不存在少秤的情况。”朱群说,每次有客户来茶场买茶,他都会按照卖给交易市场的价格出手,“我们这些茶农,也没多大门路,不实在维护不了顾客。”

对于茶叶的价格,在朱群看来,没有太大的变化。“成本在那儿放着呢,低也低不下来,市场上限制公款消费,高也高不到哪儿去,基本上与去年差不多。”

生活:累并快乐着

相较于二十年前,茶农的生活变化很大。


“没有种茶之前,家里十分穷苦,常常是一天两顿饭,没什么钱。政府大力发展信阳毛尖之后,家里状况开始好转。”老朱说,原来的茅草屋换成了结实的两层楼房,大彩电、太阳能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心情整天挺愉快,累点也值得。”

朱群的妻子荆霞说:“我和丈夫一结婚就开始炒茶,虽然辛苦点,但是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前不久朱群专门到市区给妻子买了金项链,荆霞嘴上不说心里却很甜。

说到儿子朱海,朱群说:“我们尽可能给他提供好的环境,让他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累并快乐着 茶农朱群的充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