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 发表于 2014-2-18 15:00:08

英红:英德红茶的历史与未来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2月18日讯:“英红”产业发展曾经辉煌历史和曲折的历程,今天的英德红茶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正迈上一条复兴之路。
  曾经的辉煌传奇
  英德地处亚热带气候圈,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0℃,年均日照1862小时,年均降雨量20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英德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唐朝。
  英德真正意义的第一批现代化新式茶园1956年在英德茶场诞生,该茶场首次引种云南大叶种成功。1959年第一批英德红茶问世。在当时出口创汇经济需求的驱动下,英德红茶20世纪60年代大量投向国外市场,便以其独特的鲜爽、浓列风格和堪与印斯红茶媲美的优良品质蜚声海内外。据当时香港市场反映:英德红茶色泽乌黑而润红,久存不易变色,消费者评价比锡兰茶还好。因此,当时英德红茶每年生产4000余吨远销到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中东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时间闻名中外、饮誉世界,成为中国大叶红碎茶第二套样出口的重要支柱,并成为我国红碎茶出口商品基地。英德红茶被誉为中国红茶后起之秀,“英红”成为红茶中的一朵新花、一枝奇葩,英德也由此被誉为广东著名的“红茶之乡”。
  几起几落的曲折历程
  英德茶业的发展道路历来就不平坦。
  广州一直是中国南部的对外通商口岸,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英德茶叶曾在19世纪前半叶兴盛一时。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进攻下国势衰微,战事频仍,英红出口受阻,产业逐步萎缩,到20世纪初茶园荒芜,茶业凋零,茶叶贸易几乎销声匿迹。这可谓英德茶业的第一次兴衰,兴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的比较优势,衰在近现代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1959年英德红茶的问世带来了英德茶业的第二次振兴。1959年建立起“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即现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1965年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茶叶专职部门——英德县茶叶局。英德茶叶从生产到科研,从加工到管理,一度走在全国的前列。从1956年开始有组织地种茶,英德茶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高峰时茶园面积达11万亩,年总产量达8314吨。
  改革开放初期,英德茶区跟着市场改种绿茶,销售也由外销转为内销。种种不适应使1995年之前私营茶厂纷纷倒闭,国营茶厂苦撑时日。当时英德茶界“种茶的人不做茶,做茶的人不卖茶,卖茶的人不种也不做”,没有稳固的产销链条,产业很不成熟。
  这可谓英德茶业的第二次兴衰。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力量能在一些领域短时间实现赶超,衰在对市场经济的种种不适应。包括产权、体制、管理等改革上的滞后,还有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因此不能从大市场的角度明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丧失了最初的发展先机。
  新世纪的新思路、新成就
  痛定思痛的英德茶区开始反思改革开放后的茶业发展之路,逐步发现盲目跟风做绿茶等于以己之短搏人之长,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率规则背道而驰。于是,从2000年开始,英德茶区重新从英红的产业历史中审视,从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品牌经济的本质出发,确立了以红茶为主的发展战略,迈上了打造英德茶区核心优势的新征程。
  新思路的确定加快了英红的恢复和茶业的发展。英德2008年出台了《扶持奖励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办法》,对茶叶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种植50亩英红九号等高香型品种奖励1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亩,增加奖励1万元。目前,英德茶园总面积3.16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62万亩,新增种植幼龄茶园3500亩。茶叶总产量2928吨,茶叶总产值约8.2亿。
  在英德所属的清远地区,也把利用区位优势、气候资源和种子资源优势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2013年3月,清远市政府出台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规划用10年时间,在全市建设现代标准化茶园20万亩,其中英德红茶10万亩,清新区的笔架茶、浦坑茶等后发酵茶3万亩等,力争实现茶叶产业总产值180亿元。同时,推广种植英红九号、英州一号等茶树良种,建成一批茶叶产业专业镇,打响清远茶叶品牌,将清远市打造成中国优质特色茶叶之乡。
  包括清远其他县区在内的英红茶产区,一批适应市场的龙头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与之相伴,“英红”的品牌建设也成效显著。2005年英德获“中国红茶之乡”、2006年英红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获“广东人民最喜爱的土特产”等一系列荣誉。2013年,“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0.88亿元人民币,在红茶中继祁门红茶和正山小种之后位列第三。(原题《“英红”:曾经饮誉世界的红茶奇葩——从英红的历史看一个红茶的未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红:英德红茶的历史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