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 发表于 2013-12-19 14:19:40

“大红袍”非遗传承人:以现代传播理念弘扬千年岩茶文化

   新华网福州12月19日电(记者邰晓安、胡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黄圣亮,在传承家族百年制茶技艺的同时,运用现代文化传播理念创立大红袍茶博物馆,立志将千年武夷岩茶文化广泛传播。

    走进位于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北门的“瑞泉(大红袍)茶博物馆”,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焙火间里,一笼一笼的茶叶正在炭火上烘焙。

    “这是岩茶大红袍的传统焙茶工艺,如何控制火候,全靠制茶师傅的经验。”黄圣亮拿起一把焙刀,拨开炉膛看看火,又用炭灰将明火盖住,再将装着茶叶的焙笼搬回焙坑上。

    “我们兄弟的这一生是带着使命来的,必须要为茶做点事情。”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黄家长子黄圣辉文质彬彬,对茶有着极深的感悟。

    黄圣辉兄弟的使命感与生俱来。他们兄弟三人生在武夷山,成长于岩茶世家。根据黄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黄圣辉的祖先就开始制作武夷岩茶。乾隆年间,黄氏祖先设立“瑞泉岩茶厂”,形成了自家独特的岩茶制作工艺。

    黄家世代以茶为业,传到黄圣辉兄弟已是第12代。黄圣辉告诉记者,“以前山里人穷,母亲怀着孕也去采茶,我们是从娘胎里就闻着茶香的。”

    1982年,他们的父亲黄贤义种植了几亩茶地,还把祖上的茶厂老字号重新亮了出来。当时茶叶市场不够发达,农民做好的茶只能批发给收购商,或者挑到集市上叫卖,不但辛苦,赚钱又少。

    “那时我还小,看到父母辛苦做茶,我就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继承祖上的制茶传统,在岩茶生产、经销上搞出一点名堂。”黄圣辉说。

    在全家人的努力下,黄家的茶叶生意日渐红火。2000年前后,黄圣辉兄弟正式接手家族生意。茶叶产销规模由1982年的300斤,发展到如今茶山千余亩、年产4万斤,茶叶行销东南亚、韩国及欧洲等地。

    “现在武夷山有大小茶农、茶商上万家,机器做茶越来越普遍,传统的手工大红袍制茶技艺已经不多见了。”黄圣亮思考,如果祖先留下的传统技艺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失,武夷岩茶还能走多远?

    为了继承、弘扬武夷岩茶传统文化,兄弟三人整天缠住父亲,听他口述制茶技艺,不断整理、记录、学习。

    出生于1949年的黄贤义8岁开始学做茶,炒青、揉捻、焙茶样样精通。在口述技艺的过程中,他将一身制茶本事传给了儿子们。

    2006年,二弟黄圣亮凭借“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兄弟从此分工协作,老大黄圣辉执掌经营、老二黄圣亮专攻技术,老三黄圣强管理财务。

    “近些年,市场的诱惑让不少茶商逐渐淡忘了岩茶的根本,单纯炒作概念、追求档次。”黄圣辉说,“曾经有位客商问我,‘你玩茶几年时间了?’被我正色告诫,茶自有生命,没有人可以说‘玩’茶。”

    为了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岩茶和茶文化,黄氏兄弟开始考虑引入现代传播理念。2007年,他们建立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瑞泉(大红袍)茶博物馆”。

    做青、炒青、揉捻、烘焙……博物馆的一楼,不仅有一整套传统制茶器具和工艺流程展示,参观者还可亲自上手,体验一回传统制茶工艺的乐趣。

    在博物馆二楼的茶室,黄圣辉特意将两面墙壁设计成落地窗,成为绝佳的取景器,窗外苍松、翠竹、青山、茶园……尽收眼底。

    身处茶室内,一边品茗问道,一边欣赏窗外美景,岩茶的诗意境界宛若天成。

    “但凡爱茶、识茶之人,在此都会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生出更多的感悟,”黄圣辉说。

    “传统文化精华只有结合现代传播手段,才能让大红袍迸发更旺盛的生命力。”在立足传承的基础上,黄氏兄弟还在茶博物馆建造了一座独特的“茶窖”。茶窖的营造依据传统,茶窖的经营管理则融入了时髦的“大数据”理念。

    茶窖地面铺以清朝老砖,砖下是30公分厚的木炭和20公分厚的石灰,用以防潮除湿。这里每年储存5000罐茶叶,每个罐子都标注上茶叶采摘时的天气、温度、制茶的师傅、茶叶的年份和产地信息。

    “每个年份我们都要把茶叶送去检验,看看茶叶口感和成分,储存5年有什么变化,10年又有什么变化。”黄圣辉说,“未来,我们要建立一个茶叶指标的数据库,用它来打造武夷岩茶的行业标准,并成为这个标准的引领者。”

    “武夷岩茶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利用传统文化精髓嫁接现代传播手段,我们要将武夷山的茶文化推向全世界。”对未来,黄圣亮满是期待。(新华社专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红袍”非遗传承人:以现代传播理念弘扬千年岩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