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天下 发表于 2013-10-12 17:08:00

天湖茶业:做白茶如同写“一”字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0月12日讯:古人说“环山抱水必有气”,面向东海,被太姥山环抱的天湖茶园可谓是块风水宝地。深山里的山岚每天忽聚忽散,将海拔数百米的连绵茶山和一簇簇太姥石峰笼罩在云雾当中,恍如仙境。
  不过,在天湖茶业改造前,这里不过是荒芜山冈。上世纪九十年代,制茶世家传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有希,克服艰难,在此建起省内最早的一批连片管理的标准化有机茶园。
 如今的天湖,已是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和白茶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但掌舵人林有希却依然低调、谦和。企业和品牌建设的磨砺让他更加睿智,对白茶历史和家乡文化的珍视则令他充满使命感。
    种白茶 十四年前就定位有机
 记者:生长在白茶之乡,您如何看白茶?
 林有希:白茶就像白米饭,和人体相适应,一天到晚也喝不腻。因为它是保持茶本质最多、最自然、最完整、内含物质最丰富最平衡的茶类。因此我认定白茶是将来最有潜力最有活力的茶类。工艺的天然,茶青原料对白茶成品影响非常大,首先要干净,从种植源头的土壤开始,要求土壤和周边环境没有污染。
 记者:为什么在许多人几乎不知道“有机”的九十年代,您就选择率先将茶园定位为“有机”?
 林有希:其实很自然。茶本来就是自然农耕的产品。特别是白茶,不炒不揉,不杀死活性酶,干净的土壤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口感不一样,掩盖不了。当时农户的茶叶达不到有机要求,我们只能自己开发有机茶园。
 记者:有机生产特别费人工,当时您遭遇了哪些困难?
 林有希:这里算是省内最早的一批有机基地。我们包下六个山头从荒废茶园开始整理。人工除草、肥料研究等,摸爬、探索付出了不少代价。当时市场还不认有机茶,价格不高,另外两位股东觉得无利可图中途退出。做茶需要信念,当时如果只看重商业利益就放弃了,不会坚持到现在。
    制白茶 老化过程没有捷径
 记者:制白茶主要程序就是萎凋、干燥,似乎太简单了,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林有希:说起来很简单,却有很深的内涵。打个比喻,就像用毛笔写“一”字,可能谁都能写,但是怎么能写漂亮就很要功力。
 白茶加工过程也是这样,要好原料、好的加工工艺,还要看天气。做太青,有臭青味,难闻又难喝;萎凋不当,味道也会变坏有闷味。要恰到好处地、慢慢地让水走清楚走透,茶的味道就好,才能有白茶特有的毫香蜜韵。看茶做茶,萎凋、烘干都有技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用心做才会有好茶。
 记者:和很多茶类不同,新白茶制成后,还有由新变老的过程?
 林有希:干净的新茶,用专业的方法保管成老茶,让茶通过岁月的沉淀产生自然微发酵的过程,这样的老茶变得更好喝,同时对人体更具有综合性的保健功效。白毫银针存放的时间要久一些,白牡丹和寿眉转化得会快一些,越嫩的转化越慢,越粗老的转化越快,因为它们的内含物质和活性酶活跃程度不同,没有捷径,一定要尊重自然不能心急。
 读白茶 不爱茶做不出好茶
 记者:您曾要求员工背《弟子规》、《大学》。这和做茶有关系吗?
 林有希:茶文化不是单纯的茶,像辫子,是很多内容编织起来的。做茶做久的人,会和儒家思想等等传统中国文化渐渐靠近,这就是茶的魅力。茶文化和人类文明同时历经上下五千年,她有很深的历史内涵和很宽的文化外缘。我曾经跟外交部一位朋友谈到,不妨用茶改变一些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柔和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记者:那么这种文化在企业经营上有何影响?
 林有希:很简单,传统文化首先教懂我们如何做人。企业文化一定以人为本。心安则人安,人安事则成!就像要享受老白茶的韵味,一定要尊重白茶的本性让茶安定存放几年,做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还有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做茶要有爱心,不爱自然不爱土壤不爱茶,就做不出好茶。
 记者:白茶在厦门的市场前景如何?
 林有希:天湖旗下的“绿雪芽”品牌茶是精选核心基地制作的成品茶,要在白茶行业中树立标杆的品牌,要将其做精;还有一个老字号“太姥山”品牌,我们精选太姥山区高山原料,塑造正本清源的白茶品牌,引领白茶市场健康发展,深加工方面我们也有许多课题正在研究。
 厦门市场有很强的包容性,各种茶类在这里推广比较容易被接受。白茶是有潜力的,喜欢鲜爽的喝新白茶,口味重的喝老白茶,可以满足许多厦门消费者的需求。还有老白茶宝贵的各种保健功效,会让厦门人民受益,并且因此备受喜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湖茶业:做白茶如同写“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