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茶旅资源开发正当其时
追溯世界红茶的发展,要去武夷山桐木关;追溯中国水仙茶的起源,要去建阳小湖;追溯台湾青心乌龙的历史,要去看建瓯矮脚乌龙……闽北的茶文化底蕴深厚可见一斑。不过,记者在武夷山采访时,虽说游客千千万万,但问起关于茶文化的内容,知道这些底蕴的几乎没有。
酒深也怕巷子深。“打造闽北大旅游文化圈时,茶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加以整合拓展。”南平光大旅行社老总陈凡表示。那么,闽北茶文化底蕴如何,又有哪些资源可供打造深挖?
保持大红袍神秘感
“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武夷山风景区天心永乐禅寺山门入口处的这块碑刻,游客常驻足留念。古人的禅茶一味,在此充分体现。
天心永乐禅寺,既是著名禅寺,更是大红袍的祖庭、中国乌龙茶的诞生地、台湾名茶洞顶乌龙的故乡。
如今的大红袍,早非寺产,而大红袍母树所在的九龙窠景区,更是游客来武夷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7月1日下午,冒着高温,杭州游客小许就带着朝拜之心而来。
小许平时喝龙井,对岩茶偶有接触。“不过早就听说大红袍了,今天就想看看长啥样。”
走过种植了不同岩茶品种的休闲慢道,小许终于看到传说中的大红袍母树。拍完照、吃完著名的茶叶蛋,相较于原先的那份神圣感,小许有点失望。
“这是许多游客的共同感受。”武夷学院原校长、茶学专家杨江帆表示。目前大红袍景区的游览线路设计过于简单,而且那几株茶树从观赏性来说又不高,不少游客是满怀期待而来,带着失望而归。
“当年寺僧为保护大红袍母树,往往不会直接告诉游人哪株是母树,保持其神秘感。”杨江帆说,大红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知名度也够,这时就要在文化创意上做足文章。比如,游览路线可以设计得更复杂些,观赏时可以设计一整套的仪式,从而让人充分体验大红袍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茶树原产地待人识
建瓯东峰镇,凤凰山上,有座全国独一无二的茶神庙。
供奉的茶神张廷晖,在王审知立国之时,献方圆15公里的茶山于闽国,并受命管理御茶园。此后凤凰山茶兴地隆,人们为了纪念他,宋时立祠塑像,视为茶神,历代香火不断。由宋至元,北苑茶都是贡茶,价比黄金,历数百年而不衰。
当年辉煌,已经灰飞烟灭,如今的御茶园,仅剩遗址。虽有北苑贡茶的辉煌历史,这里相对出名的还是矮脚乌龙茶。在百年乌龙茶厂老板黄美备的办公室,挂着不少台湾嘉宾的合影。“每年茶博会,都会有不少台湾客商过来。”黄美备很是得意。
这里的桂林村,有片占地15亩的矮脚乌龙老茶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片茶园被杂草淹没,黄美备独具慧眼,承包这片茶园。1990年,台湾学者吴振铎教授确认百年乌龙茶园的矮脚乌龙茶老树,就是台湾青心乌龙茶的原种地。于此,百年乌龙名声渐渐兴起,但远远不及历史之辉煌。
同样名气不彰的还有建阳小湖水仙,这是水仙茶的发源地。小湖镇镇长詹国鸣说,知道水仙茶母树位置的那位村民已经同意透露母树地点,希望由镇里出面保护,“我们的茶文化开发才刚刚起步”。
深度整合茶文化资源
大武夷茶区是世界茶树“品种王国”,武夷山市是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叶制作中的唯一……“单看这些,我们茶旅文化资源够多了,足以开发出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闽北旅游业者陈凡感叹道。
集蜚声世界的茶叶品牌、发达的茶产业、众多的茶学研究机构、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于一身,以一片茶叶紧密联系一座国际旅游城市,这是闽北独特于其他茶区的显著特色。就此,杨江帆提出打造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概念和构架,深度整合包装大武夷区的茶文化资源。
整合茶文化资源的代表作之一是“印象・大红袍”。每天一至两场的表演,风雨不断,成为武夷山旅游的新品牌。其传达的“放下”理念,也成为武夷山主推的慢生活的免费广告。
放入茶粉、冲入沸水、不断搅拌……渐渐地,花鸟山水图案在茶汤中显现。6月12日,在武夷学院举办的吴觉农茶学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章志峰表演的茶百戏让观众赞叹不绝。
章志峰花了5年时间,经过数百次不同茶树品种、各种茶原料的加工、各种演示技法的试验,最终恢复了茶百戏这一传统文化技艺。章志峰在武夷山市开了一家茶百戏会所,既传授技艺,也吸引一些游客慕名而来。
“武夷山提升茶文化旅游,带动保护了武夷山茶文化资源,尤其是对那些失传或面临失传的茶文化资源进行抢救和整修。同时,茶文化资源也回报着武夷山,丰富整个武夷山旅游的内容,优化武夷山旅游产品的结构。这应成为一个良性循环。”杨江帆表示。
路过,学习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