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千年红茶“知茶墩”(散文)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月24日讯:千年知茶,知茶千年。千年以前,紫阳子民已在种茶和制茶,茶叶与茶文化成为紫阳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须臾不可或缺;千年以前,那棵东北伊春的红松树正在默默生根,静静成长。千年之前的紫阳茶和东北红松没有交集,千年之后,东北的红松辗转来到紫阳,成全了一段关于知茶爱茶的传奇。一个月前的一天,走进县委大门时,看到一群工人正把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木墩从车上往下搬,看他们吃力的程度,木墩应该很重,但作为一介小女子,既无力相帮,自然还是快快离去不挡路的好了。又过了几日,发现已经给木墩安装了一个玻璃的陈列柜,里面有了简短的介绍文字,称此木墩为“千年红松知茶墩”。
了解之下,发现此木墩并非简单的一块木墩,其自身的经济、文化和植物学价值都不可小觑。红松属常绿针叶乔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名贵而又稀有的树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一带,因心材黄褐色微带肉红,故名红松,是欧亚大陆北温带最古老、最丰富、最多样的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界“活化石”。紫阳的“千年红松知茶墩”就来自于这里,堪称世界“红松树王”之巨墩。
红松木墩背后的故事颇具几分传奇色彩。1952年10月,西北局林业部责成安康专区农工站协助勘察成立茶叶指导所,派员赴紫阳实地勘察后将地址确定在瓦房店。1953年3月28日,陕西省农业厅发文,正式定名为西北局茶叶指导所。该所时为西北地区最早的茶叶科研单位,西北局茶叶指导所在紫阳挂牌成立期间,西北局第三书记处书记、兼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明方与东北局主要领导人同在北京开会。一次马书记谈到在紫阳挂牌成立西北局茶叶指导所的事情时,开玩笑说:你我都是陕西人,这样的喜事大事你得庆贺哇!对方当即兴奋地说:“我就送一颗最大的红松嘛,可是运输不便哦!马书记哈哈一笑,风趣地答道:你锯一截大头树墩和一截小头树墩,不就代表了一颗完整的树吗?于是对方一回到东北局就照约定锯了两截红松墩,并运达西安。马书记接收后,即安排接运事宜。安康专署经汉白公路接运回安康,又用木船运送到瓦房店码头,紫阳县政府再组织人力抬上了设在茶山的茶叶指导所。
十年浩劫,这一红松巨型茶墩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运动,茶叶指导所也经历了瘫痪、恢复和下放,单位负责人几经更替。曾几何时,那截小头树墩不知是敬了“灶神”,还是流落他地了,这截大头树墩,由于宽厚与笨重,当过饭桌、做过制茶人的垫脚墩、住过数年阴暗潮湿的库房,变成了一副蓬头垢面,浑身疮痍的样子。直至1983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时任紫阳县区划办公室干部梅子青奉父亲之托,去安康看望已退休在家的首任茶研所副所长饶辉。闲谈中,饶辉问起“茶研所有件宝贝还在不在?”梅子青当时被问懵了,于是,饶辉讲述了那件“宝贝”的来历。经梅子青寻访建议,这件“宝贝”重现了天日。1989年后,随着紫阳富硒茶的身价和影响倍增,县委县政府设立了茶业局、成立了茶叶有限公司,茶业局对茶研所进行了全面整顿。2005年,茶业局和茶叶公司负责人两次派人清理松墩的腐蚀部分,涂了保护漆,用6截松木柱支撑,特意陈设在了茶研所的“知茶阁”,从此,这块千年红松树有了自己的名字“千年红松知茶墩”,并承担起了茶艺表演的任务,受到了许多国家领导人、茶学专家和游客的啧啧赞叹。2012年10月,移放县委一楼大厅,作为紫阳县茶业发展的重要历史物证,供大家观赏。
此后,当再经过县委一楼大厅时,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一个树墩,而是看到一段延续千年、绵延数载的故事,这段 “千年红松知茶墩”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几经沉浮变故,所有的细节和片断都已散落在风中了。在红松的馨香中,我恍惚看到了紫阳茶千年的沉淀,而紫阳茶的故事,我们这代人或许需要穷尽一生才能完全读懂。
这贴?不回都不行啊 说嘛1~~~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嘛~~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回贴赚学识,不错了 慢慢来,呵呵 先看看怎么样!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