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破题之举——大力推进乌龙茶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建始县怎么样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尤其是农民人均收入如何翻番?这是我们“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中,全县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建成规范化、标准化乌龙茶基地1.2万亩,涉及5个乡镇20个村168个组4369户,栽植茶苗4200万株。按这样的组织力度、建设速度、运行机制,可以预见,乌龙茶产业化发展将成为解决我县“三农”问题的又一破题之举。万亩基地是怎样炼成的
乌龙茶基地建设过程中实行领导、劳力、时间三集中,技术、标准 、政策三统一,地点、农户、面积三落实,茶苗、肥料、物资三配套,短期内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万亩基地建设,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一、形成共识无杂音。一是科学决策。发展乌龙茶,经历了半年时间的酝酿、考察、分析、论证,县政府专题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乌龙茶基地建设,达到了“认识上不质疑,决心上不动摇,思想上不懈怠,工作上不折腾,口径上无杂音”。二是合力推动。县乡村和农业部门分别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乌龙茶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建专班,明确责任,分片包干,规划面积,落实农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了上下思想统一、认识一致、行动迅速。三是技术规范。农业部门组建了乌龙茶技术推广专家组,制定了一整套技术规范,编印了《乌龙茶生产技术手册》和茶苗移栽“三字经”,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要求,制作了茶叶田间种植示意图、田间栽植规格示意图,实行技术人员分片包村责任制,深入农户和田块,举办技术讲座、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田间指导,保证了技术规范统一,推进标准化生产。
二、带动发展靠龙头。在武汉举办的首届“恩施硒茶文化艺术节”上,县人民政府与云南炜丰矿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发展乌龙茶产业。在乌龙茶产业发展上,主要靠龙头带动。一是发展选好品种。发展乌龙茶,关键在品种,企业组织专家实地考察,选择了在福建调运品种最好、品质最优、产量最高的金观音品种。乌龙茶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经济优势、生态效益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农民种植一亩标准化乌龙茶,年可采摘鲜叶1000斤以上,保底收入5000元;万亩乌龙茶年可实现加工产值亿元以上,利税千万元以上,农企双赢目标三年见效。二是发展靠真投入。企业做到了“两给”,一给种苗,企业按4000株/亩的标准,免费提供达到国家标准的金观音茶苗;二给肥料,前三年每年无偿提供茶叶专用肥(30公斤/年.亩),龙头真投入,政府认可,部门支持,农民相信。三是发展有新机制。在乌龙茶产业发展中,改变了传统的政府包办、行政命令式的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办法,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农户分别签订了协议书,明确了各自的权益与职责,实行双向约束、合同化管理。
三、农民增收有保障。一是保护价收购,构筑增收保障线。企业对茶农生产的鲜叶实行保底价5元/斤收购,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按市场价收购。保护价收购使农民亩平收入比目前传统作物收益增加两倍以上,这将使种茶农民收入翻番成为现实。二是预借产前投入,缓解茶农投资难题。企业对茶农实行前3年过渡性产前投入,山田每亩250元/年,水田每亩450元/年,由企业对茶农预借支付,不计利息,预借支付的产前投入资金由茶农从鲜叶销售收入中向企业偿还,分3年还清,缓解了茶农投资难题。三是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有效保障技术服务。将乌龙茶规范种植技术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重要内容,确保农民掌握种茶关键技术,按要求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解决了栽培技术难题。三条保障线极大调动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农民主体地位凸显,干劲十足。
产业化经营还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构建乌龙茶产业化经营模式,还需解决产业化发展中五个方面的问题。
你还想说什么啊....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也许似乎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 这个站不错!! 家财万贯还得回很多贴哦 应该加分 围观来了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