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黑茶白茶 祛暑保健都是好茶
酷夏,黑白分明来找茶要说起中国茶,几百年的发展史上,可谓是绿茶独大。不管是陆羽还是卢仝,宋徽宗还是苏东坡,他们笔下记载的茶都是绿茶。中国的绿茶更是传播到了日本、韩国,分别衍生出了不同的茶道系统。可谓枝繁叶茂,桃李天下。清中期以来,红茶崛起,慢慢占据了出口海外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消费的茶中,百分之七十都是红茶。在国内,铁观音也是茶界明星,人气颇高。唯有这黑茶白茶,不要说喝,很多人都是闻所未闻。
其实不管是黑茶还是白茶,都是历史悠久的茶种,而且都有些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特点。拿黑茶来说,全国产黑茶的地方不少。四川的西康出产的康砖、湖北赵李桥出产的青砖、湖南安化出产的三砖三尖、广西梧州出产的六堡以及安徽出产的六安篮茶都是黑茶的名品。但这些茶在古时无一例外都是走出口的道路。有的销往蒙古、西藏,为中央王朝换取宝马良驹。有的销往新马泰,缓解南洋华侨的思乡之情。中原内地,反而没有黑茶的市场。直到近些年,三高人群越来越多,消食化油的黑茶才又慢慢被国内重视,逐步成为茶界新宠。
白茶出产于福建福鼎、政和两县。主要品种有白毫银针、牡丹、寿眉等等。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关于白茶制作的记载。与黑茶不同,最早的白茶就是供给当地民众消费的地方茶品。后来福建人闯南洋,也就将白茶一同带出了国门。慢慢地成了出口的佳品。民国后白茶一度沉寂,甚至在市场上消失。近些年,随着人们崇尚健康自然的风气,白茶销量再次抬头,如今在马连道,也有不少专营白茶的店铺了。
四川黑茶换宝马
茶类被誉为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是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不仅是中原,即使是边疆地区,对茶也有大量需求。据说早在唐代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时,就将茶叶带入了西藏。上行下效,不久整个藏区就沾染上了饮茶习气。而由于距离较近,四川茶成为了供给藏区的首选。但毕竟还是要跋山涉水,于是为了便于运输,在公元十一世纪前后,四川发明了压缩体积,蒸压成团的运输方法。慢慢地,四川便产生了最早的黑茶。自此之后,黑茶演变发展,遍地开花,形成了不少名品。
经过漫长发酵的黑茶,内部物质转化,药效大大增强。《滴露漫录》中曾经记载说“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由此可见,黑茶的出现,恰好可以弥补藏区饮食的不足。中原王朝看到了有利可图,于是开放边境,要求藏区以宝马良驹换取黑茶。这种活动从唐宋一直持续到了明清。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里感慨:“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可以说在一个时期,四川的黑茶为武装中原军队做出过卓越贡献。因此也有一座黑茶厂,半座兵工厂的比喻。
如今北京世面上更好接触到的是南路边茶中的康砖和金尖。金尖一般形状椭圆柱形,色泽棕褐,香气平和略带油香。沏出来汤色棕红,滋味纯正,是较为上等的四川黑茶。
康砖的等级比金尖还要略高一筹。御品阁的桃子老师就收藏有一块七十年代生产的老康砖。它呈长方砖形,四角发圆,有些像古时的银锭。上面白底红字的包装纸上还写着“民族团结”的字样。由此可见康砖当年主要用于出口藏区。茶砖色泽深褐,香气纯正。冲泡出来汤色黄红,滋味纯正。若是近几年产的新康砖,价格不算很贵,市场价大致二三百元一块。
茯砖
Tips
黑茶主要种类
四川西路黑茶:四川灌县、重庆、大邑等地所产,销往川西松潘、理县等地的边茶,称为西路边茶。其中代表茶品是方包茶和茯砖。
四川南路黑茶:四川雅安、天全等地生产,销往安康、西藏的边茶,称为南路边茶。代表茶品有康砖和金尖。
湖南黑茶:出产于湖南安化县,工艺是自四川黑茶发展而来。分为紧压茶和散装茶两种。紧压茶中有黑砖、茯砖、花砖。散装茶中有天尖、贡尖、生尖。加上著名的花卷千两茶,被合成为“三砖三尖一卷”。其中最值得推荐的,要数千两茶和茯砖了。
广西六堡茶:出产于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乡。后发展到广西二十余县。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低温杀青、揉捻、沤堆、干燥制成。有特殊的槟榔香气,久存之后,甚至可以产生参汤香气。主销两广、港澳、东南亚地区。深受海外华人喜爱。
安徽六安篮茶:出产于安徽省六安地区,早于如今人气颇高的六安瓜片。因紧压后以竹篮盛装,故也叫六安篮茶。六安篮茶选料精致,做工讲究,属于黑茶中的贵族茶品。常年供应王公贵族和南洋富商。《红楼梦》中贾母在妙玉栊翠庵中所不要饮的六安茶,就是指六安篮茶。
安化千两作茶王
但如今我们在市场上更容易找到的黑茶,还是湖南安化所产的。安化黑茶的崛起,大致是公元十六世纪的时候。到了清朝中期,安化县已经有茶行数百家,正所谓“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本草纲目拾遗》特意为“安化茶”设有条目,可见其药用价值不低。
时至今日,安化县仍然算是地处偏远。距离长沙二百余公里路程。资江横过安化县城,两岸山体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良好的植被保证了茶树的品质。
安化茶中,千两可谓其代表品种。顾名思义,千两茶一颗重约千两,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大约在三十七公斤左右。据说曾经有一只千两茶在装运上船时不慎跌落资江,七年后被人捞起,其芯仍干燥如旧,色香味无损于品饮。可见千两茶非常便于保存。
就因为体型巨大,世界上公认千两茶为“茶王”。更有好事者,在2008年奥运会时,做出了一只2008两的茶王献给奥组委,一时成为新闻头条。虽然千两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口味赢得人心。陈年千两茶如同老人,茶胎色泽如铁,隐隐泛红。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新制千两茶更则像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浓烈霸气,但涩后回甘,同样精彩。现在新制的千两大致两三千元一只。买上一只,边藏边喝,慢慢品着它成长的味道,也算是一件雅事。
寿眉
茯砖自有茯苓香
除去千两,茯砖也是安化茶中的名品。它采用的是安化黑毛茶,杀青发酵后。再制成砖形。有人说茯砖是“湖砖”的谐音,也有老百姓说它是伏天所作,因此应称为“伏砖”。其实这都是以讹传讹。上好的茯砖冲泡后会有淡淡的茯苓饼香甜滋味,故而得名。
茯砖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将茶饼掰开后,里面会有“金花”四溅。这里所说的金花,就是科学上称之为“冠突散囊菌的物质。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微生物,它可以生成独有的金花香气,增加茯砖的口感。
古老黑茶焕生机
如果您有机会见到几十年的老黑茶,仔细观察叶底后不难发现,茶中粗老叶片和茶梗的比例非常高。曾经有说法解释这种现象为黑茶的特殊加工工艺决定的。粗老叶片和茶梗会增加茶的甜度和维生素的含量,更有助于黑茶的药用价值发挥,其实这更多是一种托词。京城著名茶人老古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当年边销时,以次充好,将商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铁证。这也难怪,几百年来黑茶一直在中国默默无闻,难有一席之地。
但如今情况大不相同。经过现代医学技术的检验,黑茶内含有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可以调节体内糖代谢、降血脂、血压、抗血凝、血栓、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不少都市人为了保健、降脂甚至减肥,也将黑茶列为日常饮品。现在的黑茶价格日益攀升,2008年的出厂的茯砖去年要价150元,今年就攀升到了280元,涨幅将近一倍。因此您想下手,还要趁早呀!
亦茶亦药话白茶
外界将白茶炒得神乎其神,福鼎当地的百姓对此却是泰然处之。桃子老师就是福建人,在她眼中的白茶制作是再简单不过的劳动。人们只需将村旁茶树上的叶子采下一筐,随意摊放在自家场院里。既不炒制,也不揉捻,全凭日光照射。叶片失水后就可以装罐封存了。至于晾晒时是否阴天下雨,他们并不在意。老百姓无意为之的制法,反而造就出一款最接近自然味道的茶种。
正因为制作工艺特殊,白茶入口新鲜正味,汤汁柔和顺口,温婉不刺激。而那股新鲜的滋味中,又带有土壤所孕育出的纯味。细细品尝,甚至裹挟着一丝阳光的味道。在福建,与其说白茶是茶,不如说白茶是药。因为白茶具有清热去火,消炎止痛的功效。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而白茶又可以久存,年头越长的白茶药用价值越高。对于小儿发热或是成人牙龈肿痛、慢性咽炎,白茶都有显著缓解功效。老古告诉我们,在出了疹子之后,也可用白茶半饮半涂,效果立竿见影。
正因为白茶药力强,不少下南洋的华人将白茶随身携带。慢慢地,白茶走向了出口的道路。民国时期卓剑舟所著《太姥山全志》中记载白茶“运销国外,价与金埒。”虽然白茶与黄金等价的比喻略显夸张,但也可见其珍贵。白茶不仅在东南亚一带流行,甚至远销欧美。至今欧洲人饮用白茶时,还会配上一些香料或是水果。这倒与格雷伯爵红茶的饮用方法惊人相似。
如今在马连道,福鼎、政和两县的白茶都开起了专营店。既有散茶,也有茶饼,口感并无不同。但茶饼因为制作工程中,经过高温蒸汽,因此其中的药效有所减弱,若您是想靠白茶消炎治病,还是选择散茶为宜。
白茶与黑茶恰恰相反,是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如果说黑茶是走南闯北的汉子,那白茶则是个养在深闺的姑娘。它只出产于福建福鼎、政和两县。茶叶产出后,多半是自产自销,不要说全国,就是邻县都罕有人知。世面上常见的白茶品种有白毫银针、牡丹、寿眉等。
桃子讲泡茶,黑茶耐泡,水温要高,白茶娇嫩,水温不超七十摄氏度
怎么就没人拜我为偶像那?? ~ 谢谢分享 HOHO~~~~~~ 希望可以用些时间了~```` 观看中 对不起,我走错地方了,呵呵 希望大家都有好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