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 发表于 2012-6-2 11:13:57

闽茶之路——泉州:刺桐城外的高樯大舶

http://www.jjqtea.com/uploads/allimg/120602/1-120602104G52F.jpg
    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打造不出一个世界闻名的良港?显然可以。泉州这条长长的海岸线上,三弯十八港有如众星捧月,组成了泉州港。
    南宋末年,泉州超过了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晋江安海《嘉坡店古今》载:“苏光国……不慕举业,专事航务。贾舶输出泉货陶瓷、丝绸、漆器、茶叶、荔枝及各色地道药材,与诸番贸易珠贝、玳瑁、犀角、玛瑙、乳香、檀香、苏木、胡椒、吉贝等数十种。遇顺风往返一百二十余日。每岁放舶三次,可获利千缗,人慕不及也。”
    这一段来自民间的真实记载中,依次为陶瓷、丝绸、漆器、茶叶……茶叶被排在了第四位。第四位虽然不算太靠前,但看看前三位,均为中国独有的产品,而且在福建也有着重要生产基地,便可明白,茶叶在普通商人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了。
    泉州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
    当时福建还有闻名的北苑贡茶和方山露芽,特别是北苑贡茶,最高峰时其品种达40多个,品目达100多种。由此种种,均可以证明在当时茶叶已经是火热的贸易物品。而在福建,它的出海通道只有泉州一处。
    有多少茶叶从泉州出海?数量多少?价格几何?其实,这是一个我们无法考证的事实。只是随着茶文化无形的浸润,如今的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摸索出几丝痕迹?
    海上丝路的另一个解读
    近年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众多文化学者所关注,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史迹和遗物。被确认为“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泉州“海丝”多元文化的普世价值,用费孝通先生的语言表达是泉州人有“各美其美”的开放心胸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用台湾“中研院”院士李亦园教授的语言表达,则是泉州人有“海洋的性格”,有“美人之美”的保存维护不同文化基因火种的观念。
    在“海丝”多元文化的氛围下,怎么能少了清源山上的名茶呢?何融融老先生连续3年在政协大会上奔走呼吁,锲而不舍地把清源山宋树古茶从尘封了100多年的历史角落里挖出来晒太阳,并使之在清源山巅上“复活”。还有蔡襄大人,教给当地茶农较为先进的制茶技术,大大提高了清源茶的品质。今天,如果有机会,可以学学风雅的蔡襄大人。在清源山顶煮一壶山泉水,品古茗论新道!
    每年北风初起,由刺桐港出发的南海商船,载运外销的茶叶,已与瓷器数量齐观,素来以泉府绸、刺桐缎驰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茶瓷之路”了。这也为30年后的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设立泉州市舶司,创造了条件。

mwerl 发表于 2012-6-3 00:46:01

楼主也是培训师吗

alla 发表于 2012-6-3 00:48:12

(*^__^*) 嘻嘻……   

阿萨莫阿 发表于 2012-6-3 11:20:14

(*^__^*) 嘻嘻……   

mqox0630 发表于 2012-6-3 11:20:1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renchaung 发表于 2012-6-3 16:51:11

围观来了哦

ieue2925 发表于 2012-6-3 16:59:31

照你这么说真的有道理哦 呵呵 不进沙子馁~~~

沈台眄1936 发表于 2012-6-4 04:40:56

要不我崇拜你?行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闽茶之路——泉州:刺桐城外的高樯大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