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茶:抱团发展建立品牌的时候到了
5月17日至20日,中国 (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举行,国内外600多家茶企业相聚成都以茶论道。四川,这个巨大的茶叶消费市场,被省外茶企业看成 “香饽饽”,众多茶企谋划抢占四川市场,未来,四川茶市将会一片热闹。
省外茶叶盯紧四川市场
“省外茶叶的四川扩张之旅,正在分流着川茶的销售额。”一业内人士表示,在2011年,四川省产茶总量18.5万吨,总产值86亿元,超过一半用于川内销售。
因此,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省外茶叶的进入,势必给川茶带来冲击。
普洱来川“扩张圈地” 营销策略慎密
5月17日,2012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拉开帷幕。参展企业大益集团普洱茶展览区门庭若市,前来咨询、买茶的客商络绎不绝……
据了解,普洱茶被称为“能喝的古董”,一直是以高端形象占据市场。普洱茶自2008年在四川大量销售后,深得四川茶客喜爱。“目前我们在成都市场上大约有15家加盟店,计划还要在成都开设50家。”在世纪新城国际会展中心,云南大益集团成都区业务代表葛南说,2011年,我们在成都市场上销售良好。“喝普洱茶的人一般是喜欢它、同时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和时间较充裕的高端消费群体。”一经销商告诉记者说,四川近年来这种高端消费群体越来越多,为普洱茶的销售提供了市场基础;同时,还有一部分消费者是用来收藏或者投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茶内在的品质和品饮的口感会有一个提升。另外,它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储存条件下可以长期存放。”对普洱茶的收藏与品鉴,大益集团成都市场经理赵成军给出了解读。
在此次四川茶博会上,大益集团展示了7542这款生茶的标杆产品,还带来熟茶的标杆产品7572。
普洱茶的扩张圈地,川茶企业作何感想?
在蒙顶山茶叶展区,记者看到,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正在进行,工作人员正热情的为顾客介绍着产品,为有意向的加盟商提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加盟,以便能迅速的占领市场份额。
在巴山雀舌展区,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说:“我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是四川,这几年明显感觉到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压力加大。”
乌龙茶“礼”尚往来 铁观音迅速扩张
茶在中国,绝非单纯的饮料,它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礼”文化相结合,成为礼交八方的重要馈赠品之一。“铁观音自2009年在四川市场上大量销售以来,中高档的茶叶消费以每年增加30%的销售额迅速占领市场,品饮铁观音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很多被用作礼品。”在茶博会上,主营安溪铁观音的成都凤山投资有限公司一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四川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铁观音茶已渐渐成为众多商务人士的首选,在四川市场的销售前景十分可观。
据了解,目前在成都市场上,安溪铁观音有几十家专卖店。“我们四川的竹叶青也很不错,但是喝竹叶青只能感受春天的气息,喝到万物复苏的感觉。”一位参会者谈道,喝安溪铁观音,会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安溪铁观音的口感是立体的、组合的。“独特的"观音韵"在四川茶叶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卖点。”欲加盟安溪铁观音的李先生表示,安溪铁观音在四川市场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销售势头也越来越好。
记者通过了解得知,消费者普遍认为,铁观音的口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中清香型可以满足花茶、绿茶等产区消费者的口感需求,浓香型能满足红茶、黑茶产区消费者的口感需求。
黑茶高调进驻 瞄准四川市场
5月18日,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高调登陆此次茶博会,全面吹响了黑茶进军四川茶叶消费市场的号角。“黑茶是从去年才开始进驻成都市场的,但市场的需求呈现出每年两翻的增长势头。”湖南益阳茶厂副总吴伏军说,这次我们参加茶博会,一方面是展示产品,让更多成都消费者了解我们;另一方面就是寻找市一级的经销商,目前已经和内江、资阳等四川客商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我们相信在展会接下来几天的时间里,还能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盟。
通过了解得知,传统湖南安化黑茶分为“三尖、四砖、一花卷”,其中,千两茶被誉为世界茶王,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中的千两茶,是世界上制作工艺最复杂,个体最大的茶叶品种,以其重量为古秤1000两而得名。据悉,其制作工艺高达72道,均为纯手工工艺,需要历时一年半的时间方可完成。
四川茶叶品种众多且质量上乘,黑茶何以有如此信心?其竞争优势何在?
湖南益阳茶厂副总吴伏军表示,整个四川特别是成都的茶的消费市场堪称巨大,而且是一个比较包容的市场;川茶非常香,黑茶味道比较厚重,黑茶真正的卖点其实是功能;黑茶的去油功能特别强,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也带来了肥胖、三高等健康问题,大家都需要减肥,自然就为黑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参加了全国那么多的涉茶展会,看到四川茶叶的时候非常少,竹叶青、蒙顶黄芽这样的好茶实际上只有非常内行的人才知道。”当问及川茶品牌营销的现状时,一黑茶负责人表示,川茶品质非常好,但还需要主动走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本届茶博会以“绿色、品牌、发展”为主题,省外展馆以云南普洱、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碧螺春等10大中国名茶将在此集中展示,稳固或进驻四川市场。“省外茶叶进驻四川茶市,让消费者获益多多,为消费者在选择茶叶时提供了多种品种和各种选择。”一业内人士表示,市场的开放,省外茶企的进驻为四川茶市营造了一个竞争、积极向上的市场氛围,有利于四川茶企的成长,同时在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上也有借鉴意义。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川茶将如何发展?川茶茶商该如何突围?让人深思。
实习记者 王红英
川茶与省外茶有何不同
5月17日至20日,“2012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举行。本次茶博会吸引了超过600多家国内外知名茶企参展。
本次盛会,让川茶和外面的茶叶同台竞技,相互切磋。市场的认可程度一目了然。
现场
展馆各占一半 参观人数悬殊较大
以“绿色、品牌、发展”为主题的本届四川茶博会展览面积达3万平方米,设四川企业馆、省外企业馆和境外名茶馆、茶机茶具茶包装馆等主题展馆,吸引了来自中国安徽、福建、浙江、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20个省市,以及韩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企业参展。
据悉,首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将集中展示绿、黄、红、白、黑、青等六大茶类的2000多个品种,除了省外的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冻顶乌龙茶等中国名茶来川参展外,四川十大名茶竹叶青、叙府龙芽、龙都香茗、仙芝竹尖、绿昌茗雀舌、花秋御竹、佛泉今生相依、巴山雀舌、芝龙洪河、蒙山甘露等集体亮相本届国际茶博会。同时,四川十大茶叶强县蒲江、夹江、峨眉、旺苍、高县、万源、洪雅、雨城、名山、马边整体展示川茶的品牌实力。
记者观察发现,茶博会期间,省外企业展馆门口排起长龙,展馆内人头攒动,而四川展馆内人数稀少、略显冷清。
品牌
川茶具资源优势 省外茶注重品牌
“四川茶老板普遍小富即安,四川的原茶品质非常好,并不比省外差。”在茶博会上,四川茗山茶业一负责人透露,仅蒙顶山上就有200多家茶厂,可是每年有一大半的茶厂都把鲜叶卖给外省茶商,这样一来免了加工的过程,也不用设计包装,自然人工费也省了,每年只赚取100万左右,日子也过得很舒服,可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他们全然不知。
川茶品质优、上市早、品种多,却不注重品牌效应;省外茶重视品牌效应同时注重产品推广。“外省人喝龙井、普洱等茶,却很少喝川茶,是因为对川茶了解很少。”在茶博会现场,一省外茶企业参展商说道,我们外省人对川茶认知度不深,仅知道竹叶青、雀舌、蒙顶山等几个少有的品牌,但是了解西湖龙井的回味香,铁观音的润滑香醇,更别说大红袍、云南普洱等茶叶了。
该人士还分析称,造成川茶与省外茶在销量与知名度如此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川茶缺乏资金,不注重宣传与推广,缺少创新理念;而省外茶不但注重炒茶工艺,茶叶口感,并且综合和了川茶的缺陷。
展示
省外茶企注重细节 川茶稍显随意
记者在会场观察得知,省外茶企十分注重细节,川茶企业略显随意。
在省内展馆看见,川茶多数是用透明包装、散装、小包装,偶见两家精装茶叶;可是省外展馆看见的是,企业店标精致,茶具价值不菲,茶叶包装美观得体。
同时,省内茶企招待客人用的是普通水壶和一次性纸杯,展示台上,散装茶叶、透明简易包装袋茶叶、普通包装茶叶,偶尔有蒙顶甘露、龙都香茗、竹叶青等川内知名品牌,但与其它品牌等展台相比相差甚远。
在省外展馆中的一家普洱茶展台前,一张木雕茶台价值25万,功夫茶茶具价值20万。该展台吸引了数人驻足围观。“茶叶展示要符合茶道,需有创新意识。”该负责人告知记者,参加茶博会展示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记住自己的产品,所以不仅茶叶品质要好,茶具、包装、陈列上都需要下功夫。
服务
省外茶企服务热情周到 川茶企业略显淡漠
两大展馆展示的都是茶叶,却展示着不同的服务态度。一边热情洋溢而另外一边略显冷漠。“外省展馆的那些企业服务太周到了。”成都的王女士感概道,我站在外边看了两眼,他们就请我进去喝茶,同时还教我如何品茶,原本想看看,被他们的热情打动了,所以顺便买了两斤。“喝茶吗?”省内展馆个别工作人员左手端着茶壶,右手一只纸杯,递给客人便不再言语,当问其要资料时,多数工作人员会让客人自己拿或者称没有,服务态度略显冷漠。“我早上九点就来了,基本上都在省外馆一家一家的品茶。”成都张先生说,我很喜欢茶道,因为在省外馆逛时态度很热情,同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其实我也很喜欢川茶,可是省内馆的态度不好,所以只有走马观花逛了一圈。
不难发现,省外展馆参展的茶企业,热情服务客人,不但教客人品茶,还大肆的宣传他们企业的文化;而在川茶展馆内,随意的把茶水放在站台上,客人愿意品茶自己端,愿意买的自己看价钱。“四川得天独厚的水土养茶养人,也许是这个因素导致大多数人小富即安,所以工作起来不是特别有激情。”安溪铁观音一负责人调侃说,其实很多时候,顾客就是被这种“懒散”所放走的。
从茶博会上,品味了众多名茶,从名茶中品出了不同的文化。川茶,是否品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实习记者 霍雨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