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器赏析
唐代饮茶之风鼎盛,人们对茶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唐代茶碗器型较小,器身较浅,器壁成直形、撇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适于饮茶。陆羽《茶经·四之器》有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这是陆羽对唐代茶器特点的一个综合评述,下面节节清茶业带您看看各大窑系陶瓷茶器特点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1)越窑青釉茶器
越州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越窑茶器种类也是非常多的,有茶碗、茶托、茶釜、茶碾轮等,瓯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小茶碗。越窑的茶碗造型也极为丰富,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这些花口器受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很大,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越窑青瓷的釉色晶莹滋润、类冰似玉,为不少文人墨客赋诗称赞,是中国古代君子品德如玉的美学思想在茶器中的体现。徐濥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和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对越窑瓷器的赞美之句,足见当时越窑青瓷茶碗釉色之美。
由此可见,越窑的茶器无论从造型还是釉色的物质体现上,抑或是其类冰似玉的君子品质的精神升华,都说明了越窑青瓷茶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在陶瓷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
(2)邢窑白釉茶器
除了越窑的青瓷茶器外,邢窑白瓷茶器也大量烧造。在当时,邢窑白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邢窑的瓷器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白瓷精品已经达到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地步,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段安节《乐府杂录》记乐师郭道原曾“率以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这段文字足以说明邢窑的瓷质和越窑瓷质一样具有美妙的音色。可见,邢窑白瓷在品质上并不逊色于越窑。陆羽所认为的邢窑不如越窑的说法是从品茶角度来说,由于“邢窑瓷白而茶色红”,而唐人认为“青则益茶”,所以当时唐人审美观决定了陆羽的“邢不如越”的观点,这是当时社会文化审美倾向的一个反映。
(3)特色釉茶器
陆羽《茶经》中提到:“寿州、洪州次。”原因是寿州窑主要生产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其中有一种黄釉注子是寿州窑出产的特色茶具。洪州窑主要生产青绿釉和黄褐釉,这一时期主要生产大量民用茶具。因陆羽《茶经》中记述:“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两个窑厂的茶器产品在唐朝不被重用,主要还是由唐人的茶文化风气决定的。
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埦”。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埦”二字,外罩青黄色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从草者,当做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草木并,做荼,其字出《尔雅》)。”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
在陆羽的《茶经》里,将茶具和茶器分得十分详细。采茶和制茶的工具称作“茶具”;煮茶、储茶、饮茶等对茶叶进行再加工的工具称做“茶器”。可见,“茶具”和“茶器”在陆羽看来是不可混淆的概念。陶瓷茶器在唐朝的发展受唐朝文化发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唐人以至后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长时间没来看了 ~~ 嘿...反了反了,,,, 强人,佩服死了。呵呵,不错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