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缔造“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人物名片:陈文华,祖籍福建霞浦,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历经坎坷,扎根内陆省份江西半个世纪,倾情农业考古及茶文化事业,硕果累累。他在“为霞尚满天”的晚年,还将自己毕生心血浇灌在美丽的婺源乡村,以“立体茶文化”的思维,构筑了上晓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成为融文化、经济于一体的新农村建设典范。http://www.jjqtea.com/uploads/allimg/120509/1-120509112442206.jpg陈文华先生创造了许多项“第一”:创办国内第一家茶文化学术期刊《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率先在江西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开设茶艺专业,开辟“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组建中国首家专业性茶艺表演团体“白鹭原茶艺表演艺术团”等。在陈文华先生的热心支持和促成下,上晓起已接待了4次与茶文化相关的大型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少儿茶艺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赋予了茶文化新内涵的上晓起,在全国茶界倍受瞩目,仿佛“绿茶金三角”生态区域中的明珠,不断映射出奇光异彩。
一台捻茶机引发的事业
上晓起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乾符年间(公元874年~880年),这个古属徽州、超然世外的婺源小山村,现有92户农家,400余人口;古往今来,以茶为生计,是名副其实的茶村。
2004年春夏,陈文华教授走进了上晓起,在一间破旧的老屋里,年逾古稀的他慧眼识宝,发现了一台见载于元代农书的木制水转捻茶机,陈教授惊喜不已,这无疑是珍稀的“活文物”。多年来,一直尝试将书斋式研究与现实相结合、把学术成果普及推广的他,一下子找到了茶情的皈依。老人当机立断,决定自筹资金承包这家破旧的茶工场,且与村委会签下了长达30年的台约。
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古村上晓起的原生态景致。陈教授遵循“整旧如旧”的理念,将原本破落的茶工场营造为“传统生态茶作坊”,并陆续斥资约25万元,把村里一幢老宅翻修成别具一格的茶客栈。他还义务修桥铺路,开办双语幼儿园,先后花费了80余万元。这对一位以退休金和稿酬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学者而言,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晓溪畔、水口古樟下、茶树、茶亭构成了上晓起的“天然茶吧”,生态茶作坊不仅开发创制了“晓起毛尖”和“晓起毛峰”等高山有机茶,还被列为若干大专院校的历史或茶艺教学基地。
一个千年古村落的变迁
http://www.jjqtea.com/uploads/allimg/120509/1-120509112631604.jpg
江西婺源
上晓起地处婺源东北山谷,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耕种者一年辛苦到头,却收益不多;一些劳力积极性日减,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想困守在这个偏僻的村子。目睹这一切,陈文华先生感到必须寻找突破口。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2006年10月,在陈老的倡议组织下,“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诞生了,经协商决定:“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为维护社员的基本利益,保证每亩地每年至少有300公斤稻谷的收入,年终如有盈利,再按土地面积分红。土地入股后,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社员参加劳动另行给予报酬。”
喜讯一传开,当天就有30户村民加入,并日渐递增。迄今为止。全村已有2/3的农户加入到新农村合作社。
在陈文华社长的运筹下,以往零散不成片的田地经整合,春栽油菜,夏植晚稻,还从安徽引进几万株白菊苗试种。此外,对村里闲置的仓库进行改造,构建新农村文化宫,创造自己的新农村模式。
如今的上晓起,春天油菜花开金黄似海,夏天梯田稻浪明丽如画,秋天白菊吐芬冷艳胜雪,摄影者、问茶人和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于风光旖旎的小山村。
茶作坊、荼画馆、茶客栈、茶艺廊、灵泉古井、晓和茶亭、运茶古道、生态茶园,一个个茶元素,使上晓起这个古茶村焕然一新。
页:
[1]